伊朗原子能机构高级内鬼被处决:故意向摩萨德泄露情报,致数名核科学家死亡 这应该是伊朗在“伊以12天战争”中抓获的最高级别内鬼之一了。当地时间8月6日,伊朗方面宣布,对伊朗原子能机构下属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罗兹贝·瓦迪执行了死刑。 罗兹贝・瓦迪的身份在伊朗国内引发震动。作为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不仅参与伊朗核项目的技术研发,还掌握着核设施的布局图、科学家团队的分工等关键信息。 伊朗媒体援引司法文件称,瓦迪在过去两年间通过加密通信工具与摩萨德特工建立联系,多次提供核科学家的出行计划和实验数据。以色列利用这些情报,在空袭中使用高精度武器对科学家实施“定点清除”,例如6月13日遇袭的穆罕默德・马赫迪・塔赫兰奇等多名顶尖专家,其死亡地点和时间与瓦迪泄露的情报高度吻合。 这起案件的曝光,揭开了伊朗内部安全漏洞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以色列摩萨德将伊朗核项目视为“头号目标”,通过渗透、策反、网络攻击等多种手段试图破坏其发展。 根据伊朗情报部门披露,摩萨德在伊朗境内构建了庞大的间谍网络,甚至在原子能机构内部安插了眼线。例如,2025年6月冲突期间,摩萨德特工曾通过走私无人机零部件、建立秘密基地等方式,配合以色列空军行动。瓦迪的案件表明,这种渗透已经深入到伊朗核科研体系的核心圈层。 伊朗官方对瓦迪的处决,既是对内部叛徒的严惩,也是向以色列发出的强硬信号。伊朗司法部门在声明中强调,“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并表示将继续深挖其他潜在间谍。 与此同时,伊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反间谍行动,自6月冲突以来已逮捕700多名涉嫌为以色列服务的人员,其中多人被迅速处决。这种雷霆手段显示出伊朗政权在外部压力下巩固内部团结的决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起案件是伊以长期对抗的缩影。以色列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始终将伊朗视为最大威胁,尤其是其核计划。为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以色列采取了包括暗杀科学家、破坏核设施、支持反政府势力等一系列手段。 以色列方面虽然没有直接承认与瓦迪案件的关联,但摩萨德高层在冲突期间的表态耐人寻味。摩萨德局长达维德・巴尔内亚曾公开宣称,以色列在伊朗境内有“数百名特工”,并“花了数年时间等待正确时机”实施行动。 结合以色列媒体披露的细节,摩萨德在伊朗的渗透策略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海量数据锁定目标、通过社交媒体和经济诱惑策反关键人物、甚至直接致电伊朗高官进行心理威慑。瓦迪的叛变,正是这种策略的“成功案例”之一。 对于伊朗而言,瓦迪案件暴露的安全漏洞亟待弥补。长期以来,伊朗核项目因国际制裁和技术封锁,在设备更新和人员管理上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伊朗官方多次强调其核计划的和平性质,但以色列的持续施压和内部渗透使其发展举步维艰。此次事件后,伊朗可能进一步收紧核设施的访问权限,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背景审查,并寻求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技术合作以提升防御能力。 国际社会对这起案件的反应呈现出复杂态势。美国作为以色列的盟友,虽然没有直接评论瓦迪的处决,但在6月冲突期间向以色列提供了“狱火”导弹等军事支持,显示出对以色列行动的默许。 欧盟则对伊朗的反间谍行动表示关切,担心局势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虽未召开紧急会议,但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地区紧张局势螺旋上升。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瓦迪案件折射出中东地缘政治的结构性矛盾。伊朗试图通过核技术突破获得地区话语权,而以色列则将阻止伊朗拥核视为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种零和博弈使得双方的对抗难以调和,而情报战成为代价相对较低却效果显著的手段。对于伊朗来说,处决瓦迪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但也可能引发以色列的报复,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瓦迪案件发生在美伊核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2025年4月至6月,双方在阿曼举行了多轮间接谈判,但因在铀浓缩、制裁解除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最终不欢而散。 以色列的空袭和伊朗的反间谍行动,实际上是双方在谈判桌上无法达成共识后的“替代战场”。瓦迪的处决,既是伊朗对以色列的反击,也是向美国传递的明确信号:若无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伊朗将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捍卫自身利益。 罗兹贝・瓦迪被处决的事件,是伊朗与以色列长期情报战的一个缩影,也是中东核问题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揭示了摩萨德渗透能力的可怕,也凸显了伊朗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