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炸穿985。 武大深夜通报:杨某某学术造假,专班已进场。 导师、评审、答辩委员,当年签过字的,现在都在翻抽屉找备份。 学位办悄悄排期,准备重审那一批论文。 有人连夜改简历,有人关掉朋友圈。 造假不是一个人的事。 它像多米诺,推倒的是整桌信任。 学生拼三年,抵不过一篇复制粘贴。 学术圈最恨的就是这种偷工减料。教育部去年通报了83起学术不端案例,每一起背后都是无数个实验室通宵的心血被践踏。 导师签字时那支笔,签的是学术把关的责任。评审翻页时那双眼,看的是学术底线的守护。现在抽屉里的备份,哪是纸页,分明是当年的疏忽。 有在读博士说,师门里熬到凌晨三点是常态,数据差0.1都要重做。就这,还怕被质疑不够严谨。凭什么抄来的论文能顺利毕业? 重审不是走过场。去年某985撤销了27份学位,涉及的导师暂停招生资格。只有让签字的人担起责任,才能堵住造假的空子。 学术诚信是底线,破了就再难立起来。那些连夜改简历的,与其怕被牵连,不如想想当初为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