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端鹏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了山东高考状元,在当时轰动全国,但是却因为长相呆被嘲书呆子,从清华毕业后,他的现状如何呢?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王端鹏正盯着烧杯里缓缓凝聚的白色絮状物。 白大褂袖口沾着淡褐色的试剂痕迹,鼻梁上架着一副磨损的黑框眼镜,头发比二十年前更乱了些。 没人会把眼前这个埋头记录数据的研究员,和当年那个因 749 分高考成绩掀起全网议论的少年联系起来。 那些说他 "看着就混不出名堂" 的评论,早被岁月埋进了互联网的角落。 2012 年秋天,他拖着三个大行李箱出现在研究所门口。 箱子里一半是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笔记,一半是父母塞的山东特产。 人事处的老师翻着他的简历,嘟囔着 "放着美国百万年薪不要",他只是指了指行李箱上印的泰山图案,没多说什么。 那时没人知道,这个选择背后藏着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美国研究所的聘书还压在箱底,上面的数字足够让老家家属楼的邻居们惊叹半年。 但每次视频时,父亲总会对着镜头举着他高中的奥数奖状,说 "这纸可比美元实在"。 他的书桌抽屉里,至今锁着一沓泛黄的信纸。 2004 年夏天,烟台二中的传达室堆了几十封寄给他的信,大多是陌生人写的。 有夸他 "天才" 的,更多是嘲讽 "书呆子" 的,最扎眼的一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丑脸,旁边写着 "高分低能"。 他把这些信按日期排好,每封都读了三遍,然后锁进了抽屉。 那年他刚满 18 岁,坐在清华录取通知书前,突然想起初三第一次考进班级前三时的情景。 那天放学,他攥着成绩单在操场边坐了很久,看夕阳把自己的影子拉得老长。 小时候总被亲戚拿来跟表哥比,表哥背唐诗像顺口溜,他磕磕巴巴还总忘词。 父母从不在饭桌上提成绩,只是每个周末带他去图书馆,说 "你表哥是杨树,长得快,你是松树,长得扎实"。 高中三年,他的面包消耗量比谁都大。 食堂排队要二十分钟,他宁愿啃着最便宜的全麦面包,在空教室里解数学题。 草稿纸用得飞快,正面写满公式,背面就记英语单词。 班主任发现他总在课间往操场跑,以为是偷懒,后来才知道,他是用跑步来强迫自己跳出思维死角。 2001 年深秋的一次模拟考,他的理综成绩掉了二十分。 晚自习时把自己闷在操场器材室,对着窗户上的霜花发呆。 突然想起父亲说的 "松树过冬",连夜把错题分类整理,贴了满满一墙。 现在研究所的办公室墙上,还贴着类似的便利贴,只是内容换成了高分子聚合的反应条件。 有人翻出他当年的照片,说 "果然搞科研的都不修边幅"。 他听了只是笑笑,想起 2008 年在清华做实验到凌晨,回宿舍路上被流浪猫绊了一跤,摔碎的烧杯里还留着没反应完的单体。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十年后自己主导的项目,能让这种材料的稳定性提升百分之四十。 去年回老家,邻居张阿姨拉着他看孙子的成绩单,说 "可别学你当年那样闷头读书"。 他弯腰捡起地上的玩具车,说 "阿姨您看,这车轮子要是不圆,再花哨也跑不快"。 墙角的老松树还在,比二十年前粗了两圈,树疤里积着新落的松子。 就像那些被嘲笑过的日子,最终都成了扎根的养分。 河北的庞众望来研究所交流时,两人聊起当年的质疑声。 庞众望说 "现在回头看,那些话就像风吹过麦田",王端鹏指着窗外的银杏叶,"风越大,根扎得越紧" 实验室的钟表指向晚上十点,烧杯里的絮状物终于稳定下来。 他在记录本上写下 "第 137 次实验成功",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比当年全网的议论声更清晰。 那些没说出口的坚持,都藏在每一个数据里,长成了别人看不见的年轮。 对于这位大神,有网友表示,那半块干硬的面包,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力量,这才是真学霸的日常啊,哪有什么天生神童,不过是把别人排队打饭的时间都用来刷题了。 那些嘲笑他长相的人,现在估计脸都疼,人家用斯坦福的笔写论文,在中科院搞研究,而当年那些敲键盘的,可能还在为柴米油盐发愁。 最佩服的是他拒绝美国高薪回国那段,行李箱上的泰山图案太戳人了。 还有的网友表示,现在总有人说国外多好多好,但真正的牛人,在哪都能发光,还不忘把光带回自己的国家。 还有那盒骂他的信,锁了这么多年,不是记仇,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活成什么样吧。 这种韧劲,活该他成功。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猜你喜欢
高考完两天,花光妈妈三个月工资,我错了吗?[汗][汗]
2025-07-11
人间搞笑研究
一年六万,四年三十万,一张通知书逼哭全家侄女刚收到民办本科录取,爸妈连夜把存折
2025-08-06
玉龙吟风梦九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