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莒州博物馆里的“青春导览员”
七月的莒州博物馆,多了群特殊的“导览员”——“青衿逐光”实践队队员们正带着游客穿梭在展厅,用青春视角解读莒地文明。这场为期两周的“活化馆藏·连接城乡”实践,让博物馆成为文化下乡的桥头堡。
队员们先对13个展厅的解说词“瘦身”: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白话,给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杯配上“蛋壳厚度仅0.1毫米,比指甲盖还薄”的通俗描述;为商代青铜爵设计“古人的酒杯长啥样?它的尾巴为啥翘起来?”的趣味提问,让乡村游客听得懂、记得住。针对老年群体,还录制方言版解说音频,扫码即可收听莒县话讲文物故事。
为拉近博物馆与乡村的距离,团队策划“文物走亲”活动。精选10件馆藏复制品,如迷你版玉琮、青铜鼎,装进“文化礼盒”送到乡镇文化站。队员们跟着礼盒下乡,在桑园镇文化广场摆起“文物摊”,用“摸一摸复制品、猜一猜用途”的互动游戏,让村民们亲身体验。“这玉琮跟咱村老井轱辘有点像?”村民的联想,恰恰印证了文化的相通性。
针对博物馆互动项目匮乏的问题,队员们设计“莒国小工匠”体验区。在周末开放的活动中,乡村孩子可以用陶土模仿制作馆藏陶器,用彩笔给数字复原的蛋壳黑陶杯涂色。队员教孩子们画黑陶纹样时发现:“他们会把自家院里的花草也画上去,这正是传统与乡土的碰撞。”
实践期间,团队还收集了200余条村民对博物馆的建议,整理成《城乡文化桥梁建设方案》。其中“每月乡村免费开放日”“文物故事进农家书屋”等建议被博物馆采纳,让这座承载莒国记忆的场馆,真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