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清淡、夏日爽口、秋风送爽、冬雪醇厚,“顺应自然”是杭帮菜的逻辑之一。
关注“浙BA”第一阶段比赛的人会发现,在7月16日,临安队VS淳安队赛前,淳安队带来了活蹦乱跳的千岛湖包头鱼,临安队赠送的是天目暖锅。鱼头配锅,这样的场景,可以说是比赛最好的热场。
比赛有输赢,而情谊往往能从舌尖上反映出来。
富阳笋豆包、建德豆腐包、桐庐的毕浦小笼包……“我们包赢的!”球迷们的“自夸环节”,乡土味浓郁,满是对家乡的自豪感。
杭州人的餐饮口味是如何形成的?杭州不同地区的美食有何区别?我们或许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行为和态度,餐饮是最能直观反映这一特色的。
因地制宜的美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漫长的时间里,正是地域形成了舌尖上的地理学,就像崇山峻岭之中生活的人,多半嗜辣,肉食也多半以腊肉和风干为主。
食材原料、烹饪技巧,这些有共同性,而口味,是慢慢积淀下来的,它并非一蹴而就,就像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如果生活在异乡,常常会怀念妈妈烧的菜。这是一种潜伏在身体里的密码,打开我们的愉悦和乡愁。
杭州是水乡,地处江南,西湖、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湘湖等不必说,在杭州城里,湿地、河流星罗棋布,水产资源极为丰富,“饭稻羹鱼”的饮食传统一步步形成。以新鲜河鲜、湖鲜为主,烹饪时注重保留本味,逐渐形成清鲜、嫩滑的口味偏好。
这里的讲究和格调,可以从衣冠南渡时的谢安钓鱼中略窥一斑,他在钱塘江钓鱼,但钓的是一种蓝鳊(侧面有蓝色的星斑)。
杭州的名菜西湖醋鱼,用的是草鱼,现在也有用鳜鱼和笋壳鱼的。西湖醋鱼选用鲜活的草鱼,先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烹制后仅用糖醋汁提味,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酸甜的芡汁只是起到衬托鱼肉鲜美的作用,而不会掩盖其本身的鲜味。其中糖醋汁偏甜,却因加入姜末去腥,平衡了甜度。
又如龙井虾仁,以龙井茶汁提香,虾仁的爽脆清甜是这道菜的灵魂:微量之盐是它的用量标准,虾仁上浆时加少许盐、蛋清、淀粉,滑炒时不再额外加盐,仅靠茶叶的清香和虾仁本身的鲜甜。同样以江鲜为原料的宋嫂鱼羹,用的鱼是鳜鱼,也有用鲈鱼的,并搭配火腿丝、笋丝、香菇丝等,鲜美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因时而异的物产
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杭帮菜的时令性和多数菜系相比不遑多让。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时,听到让人扫兴的话语之一是:哎哟,你错过了吃啥啥啥的时间,前两周刚刚下市了。杭帮菜同样如此,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的物产催生了“不时不食”的饮食理念。
杭州人在春季喜欢食笋,如油焖春笋(冬季也有笋,知名的有炒二冬,用的是冬笋和腌菜);夏季,杭州人以前是食莼菜,西湖莼菜汤历来知名,但现在人们似乎更喜欢藕等作为夏日的时令菜,民间更有用梅干菜或者菜蔀头加河虾煮汤的习俗,据说能“鲜掉眉毛”;秋风起,杭州人开始吃蟹,简单的做法是蒸出来,姜末醋汁蘸着吃,但杭州人还喜欢醉蟹,把蟹用黄酒腌了吃,生熟都有;到了冬日,酱货是杭州人的心头好,酱肉(包括酱门腔等)、酱鸭等,挂满了门头。
春之清淡、夏日爽口、秋风送爽、冬雪醇厚,顺应自然的餐饮逻辑是杭帮菜形成的逻辑之一:在食材存储困难的从前,杭帮菜用特有的优雅化解了这份尴尬。
文化的塑造和延伸
衣冠南渡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很多中原的生活习惯和餐饮习俗被带到了江南,但对杭帮菜的形成影响似乎并不大,从现有的资料去看,反倒是皇家的生活习惯在南移。真正影响杭帮菜的是宋室南迁,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到来,带来了北方“北料南烹”的烹饪技法。
一般来说,北方人喜咸鲜、重调味,这和南方的清淡鲜爽相映成趣,矛盾如何得到统一?两者如何磨合?这就是藏在杭帮菜中的智慧:咸鲜合一、浓淡相宜。
比如大名鼎鼎的东坡肉,据说是苏轼所创造的,但其发源地并不在杭州,只是杭州人把它发扬光大了。这也是杭州人的“拿来主义”,杭州不排斥好的事物,这从餐饮中便可看出,东坡肉以北方炖肉技法,结合南方酱油调味,端出来时,肉质酥烂而不腻;又如宋嫂鱼羹,将北方鱼羹的浓稠口感与南方的鲜鱼搭配,成为杭帮菜的经典之一。
杭帮菜中的诸多品种,是出于文化的塑造;杭帮菜的精致,正是文人雅趣的延伸。明清之时,江南富庶,文人聚集,菜品便向精致化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讲究个性。比如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糯米藕”“鱼圆”等,也是今天杭帮菜中常见品种,早已大众化,但它们是来自雅文化中的情趣产物,所以它们讲究食材搭配与火候控制,口味偏甜润、细腻。
又如乾隆六下江南,他的文人情结使得他对杭帮菜情有独钟,这和奢华的满汉全席大相径庭。富贵和简洁并不冲突,宫廷菜技法与民间口味融合,杭帮菜的“精致感”得到了提升。
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杭州成为商业重镇,明清时期市井饮食繁荣,催生了大量面向平民的餐馆,菜品的发展考虑到客源的因素:菜是为谁烧的,又是谁来吃的?最简单的例子是用猪鸭的下脚料熬汤,搭配蔬菜豆腐,口味咸香下饭,体现了市井饮食的实惠性。
同样,由于各地商贾云集,口味繁复,江苏菜的甜、徽菜的咸等调味风格,让杭帮菜变得“甜而不腻、咸而不齁”。
发展中的杭帮菜
杭帮菜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到了今天,它依然顺应趋势在发展,“低脂、低盐、高纤维”是它的方向,比如东坡肉改用瘦多肥少的五花肉,并搭配笋干解腻,又如各种低脂菜品,在保留江南风味的同时,符合了现代健康需求。
杭帮菜以清鲜为本,因为以河(海)鲜、时蔬为食材基础,调味追求本味,区别于川湘的浓烈、粤闽的甜美,但由于它的地理学元素,在人口迁徙带来的南北交融中,渐渐形成“中庸”特质。
在烹饪技巧上,杭帮菜避免高温油炸,多用清蒸、白煮、汆烫为主的方式,让地域食材的“清、鲜、醇、和”发挥得淋漓尽致,像“笋干老鸭煲”,用文火炖四五个小时,出炉后,汤醇味浓,油而不腻,酥而不烂,鸭香与笋干的清香相互交融,味道浓郁却不失清淡之感。
比如“清蒸鲥鱼”,仅用火腿片、笋片、香菇和酒酿提味,上汽后蒸10-15分钟,鱼肉鲜嫩多汁,汤汁清透,完全展现鲥鱼的肥嫩与油脂香。又如最显功底的“白切鸡”,选用萧山三黄鸡,冷水下锅加姜片、葱段、黄酒,煮至刚熟即捞出过冰水,肉质紧实弹牙,蘸酱油食用,突出鸡肉的鲜甜。
杭帮菜的另一个特点是用糖提鲜,使菜品具有淡淡的甜味,与咸、鲜等味道相互融合,达到舌尖上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在长期的饮食中,慢慢习惯并沉淀下来后才能抵达的,从根本而言,是杭州人性格的外延,而杭州地域内丰富的淡水水产,如草鱼、鳜鱼、河虾、湖蟹等;四季时鲜,如西湖莼菜、塘栖枇杷、茶叶,山林食材,如笋、山菌等,是杭帮菜形成的基础。
“清淡纯美、鲜咸适度、略有甜头”,这种杭帮菜口味的形成,是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物产资源及人文传统等的综合,它是一座城市的细节和具象,也是打开这座城市隐藏部分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