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就在刚刚,中国国防部宣布了。8月8日下午,中国国防部宣布一句“必将发挥应有作用”

就在刚刚,中国国防部宣布了。8月8日下午,中国国防部宣布一句“必将发挥应有作用”,把央视《攻坚》里那段“歼-15T模型被电磁弹射瞬间弹出”的画面推上了全网热搜。

有人激动:年内三航母时代真要来了?有人质疑:一次模拟放飞,离真正入列还隔着十条海沟。我刷完三遍视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官方罕见地把“攻坚”二字写进字幕——在中国军工语境里,“攻坚”从来都不是形容词,而是倒计时器。

电磁弹射到底意味着什么?说白了就是航母战斗力的“倍增器”。美国福特级航母花了130亿美元砸出来的电磁弹射系统,虽然毛病不断,但人家单条弹射器45秒就能弹一架飞机,单日最高弹射记录超过400次。

咱们福建舰用的中压直流系统更绝——美国的交流电弹射器一旦某条轨道出故障,整个系统都得瘫痪,而咱们的直流电系统能秒级隔离故障,其他三条轨道该咋干活还咋干活。

更关键的是,歼-15T在电磁弹射加持下能实现“满油满弹”起飞,直接解决了早期型号“带弹不满油,满油不带弹”的尴尬,作战半径从800公里直接飙升到1200公里以上。这种“满状态出门”的能力,放到台海或者南海,意味着咱们的舰载机不用再绕着圈省油,能直接怼到对手眼皮子底下干活。

为啥偏偏选在8月8日官宣?看看最近的南海就明白了:菲律宾前脚刚跟印度搞完联合巡航,咱们的052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后脚就贴脸跟上,把印度那艘6700吨的德里号驱逐舰盯得死死的。日本那边也没闲着,刚成立统合作战司令部,还打算在九州岛部署远程导弹,明摆着给中国“上眼药”。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福建舰第七次海试视频公布,背后传递的信号再明白不过:有些地方,不是谁想来秀肌肉就能来的。

有人质疑这只是模型测试,离实战还远。但别忘了,中国军工的“攻坚”二字从来都是带倒计时的。歼-20从2011年首飞到2018年服役用了7年,而歼-15T从2024年11月首次公开测试到2025年7月跨舰部署,只用了8个月。

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咱们在电磁弹射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在2008年,中国就完成了电磁弹射原理样机的攻关,比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全尺寸测试还早了两年;更关键的是,福建舰已经进行了至少7次海试,每次海试都在验证不同的系统模块,这次官宣的弹射画面,很可能是第七次海试的核心科目。

这次央视《攻坚》里的弹射镜头,特意给了歼-15T前起落架一个特写——那个粗壮的弹射挂钩,是专门为承受电磁弹射的瞬时冲击力设计的,能让战机在3秒内从零加速到240公里/小时。这种细节披露,相当于把福建舰的“肌肉线条”亮给全世界看。

而国防部发言人那句“必将发挥应有作用”,和2017年歼-20服役时“将进一步提升空军综合作战能力”的表述如出一辙——当年歼-20首飞时,美国国防部还在质疑“中国五代机至少落后十年”,结果不到七年就成建制列装。

有人算过一笔账: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每弹射4100次才会出现一次故障,而美国福特级的故障率是每400次就出问题。

为啥这么牛?说白了,福建舰用的飞轮储能系统,单台就能在2秒内释放120兆焦的能量,这相当于同时给12000个家庭供电3秒的功率,直接让福建舰的电力系统效率比美国福特级高了30%。效率高了,故障率可不就低了吗?

更绝的是,咱们的电磁弹射器能精确控制推力,既能弹35吨的歼-15T,也能弹几百公斤的无人机,这种“大小通吃”的本事,连美国福特级都得羡慕三分。

现在回头看,中国军工的“攻坚”,从来不是闷头蛮干。2025年3月国防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明确提到“聚焦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聚力攻坚”,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正是“十四五”规划中的核心项目之一。

这种“规划-攻关-部署”的闭环,让中国海军在短短十年内,从没有航母到拥有三艘航母,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完成了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跨越。

更关键的是,咱们的航母不是用来搞全球霸权的,而是守护家门口的“定海针”——当福建舰带着歼-15T在南海巡航时,那些在黄岩岛附近晃悠的外国军舰,大概能更深刻理解“区域拒止”这四个字的分量。

如今,看着央视画面里那架呼啸而起的歼-15T,或许能更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电磁弹射的轰鸣声中,为我们守护着这片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