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为何朱棣能成功?而朱允炆却失败?朱允炆一通操作“猛如虎”,却替叔叔提

勇敢小妹 2025-08-11 05:37:11

同样是削藩,为何朱棣能成功?而朱允炆却失败?朱允炆一通操作“猛如虎”,却替叔叔提前把刺都拔了。 朱允炆登基时刚满二十二岁。 爷爷朱元璋把能打的功臣几乎砍光了,只留下一群手握兵权的藩王叔叔。 这孩子书读得好,性子却像没长熟的青杏,带着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 他总觉得叔叔们看自己的眼神不对,尤其是北平的燕王朱棣——那是个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狠角色,北击蒙古时带回来的首级能堆成小山。 朱棣比朱允炆大二十五岁。 母亲是碽妃,在朱元璋的后宫里不算最受宠,可他凭着一股子狠劲,硬生生在北平闯出了威名。 府里养着黑衣卫,眼睛能看透长城外的风沙,也能看透南京城里那点少年天子的心思。 黄子澄是朱允炆的“智囊”。 当年陪朱允炆读圣贤书时,就常说“藩王如猛虎,不圈住迟早伤人”。 他脑子里装着汉景帝削藩的典故,却没细想当年周亚夫是怎么提着刀平定七国之乱的。 齐泰不一样。 兵部尚书的位置坐久了,看的是军防图上的红圈——北平城外的燕王铁骑,比南京城里的禁卫军多了三成。 他劝朱允炆先啃硬骨头,可黄子澄拍着胸脯说“先捏软柿子,让燕王看着害怕,自然会乖乖听话”。 朱允炆信了。 登基第二个月,周王朱橚就被锦衣卫从开封府的王府里拖了出来。 这位燕王的同母弟,被废为庶人时,还攥着给朱棣捎的蜜饯——那是他们小时候分着吃的味道。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正在城外打猎。 他一箭射穿了狐狸的咽喉,血溅在雪地上,像极了南京来的诏书。 “陛下这是怕我冷,先送个暖炉来?”他笑着把箭扔给儿子朱高炽,眼里的光却冷得像冰。 接下来的半年,代王、岷王、湘王接连倒台。 湘王朱柏最烈,看着围上来的禁军,把王府点了火,抱着世子在烈焰里说了句“我乃高皇帝之子,岂能受辱于小吏”。 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照亮了朱棣府里连夜打造的兵器。 朱允炆还在等叔叔们“害怕”。 他派去北平的张信,本是来监视朱棣的,却被老母亲一句话点醒:“燕王当有天下,你别做傻事。” 张信揣着密信闯进燕王府时,朱棣正歪在榻上装病,听见“陛下要削您护卫”,腾地坐起来,病容全没了。 “这孩子,终究是急了。”他磨了磨后槽牙。 靖难之役打起来的时候,朱允炆派的是李景隆。 这位国公爷带着五十万大军北上,却连朱棣的老巢北平城都攻不下来。 寒冬腊月,他在城外摆酒作乐,士兵们冻得握不住枪,他还说“燕王撑不了多久”。 朱棣呢? 带着几万骑兵绕到南京腹地,沿途的藩王要么闭门不出,要么偷偷送粮草——他们早就被朱允炆的“削藩”削寒了心。 打到济南府时,铁铉用朱元璋的牌位挡在城楼上,朱棣愣是不敢开炮。 他对着牌位磕了三个头,转头对部下说:“侄子不懂事,咱不能让爹生气。” 这话传出去,不少将领觉得“燕王是为了祖宗基业”,倒戈的越来越多。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 朱允炆站在皇宫的角楼上,看着城外的火光,想起爷爷朱元璋临终前说的“善待你叔叔们”。 他手里攥着黄子澄的奏折,上面还写着“燕兵疲弱,不出三月必败”。 宫里起了火,浓烟裹着“奉天靖难”的喊声飘向天空。 朱棣冲进火海时,只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分不清是皇帝还是太监。 他对着尸体磕了头,转身登上了龙椅。 后来有人说,朱允炆失败,是因为削藩太急。 其实不是。 削藩本无对错,错的是拿着汉景帝的剧本,却找了个不会打仗的周亚夫;错的是把亲人逼到绝境,却指望敌人乖乖投降。 朱棣赢的,从来不是兵力,是朱允炆亲手递给他的“理”——一个“清君侧,靖国难”的名头,一个被寒了心的宗室圈。 南京的梅花又开了的时候,朱棣站在奉天门上,看着底下跪着的群臣。 他想起当年朱允炆削周王的诏书,忽然明白了:有些刺,不是拔得越快越好,拔不好,就会扎进自己心里。 信息来源:《明史·成祖本纪》《明史·恭闵帝本纪》《明通鉴》

0 阅读:54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