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沈右荣海归博士薛敏,缔造了商业传奇,成功打了一场中国医疗装备突围战。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2011年,54岁的薛敏二次创业,带着“让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不再受制于人”的执念,历经十五年,用“创新”二字,为中国医疗装备翻开了新的一页,书写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逆袭传奇。
这位曾在美国顶尖实验室深耕的科学家,出生于湖北麻城。薛敏创办的联影医疗(688271.SH),核心部件自研比例超过90%,设备已入驻全国1000多家三甲医院。目前,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
联影医疗的经营业绩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57.61亿元、归母净利润9.03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较2019年翻倍。2024年,业绩有所回落,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重回增长轨道。
最新的消息是,8月3日,联影医疗发布公告,公司5大股权激励平台同步减持。公司约有800名员工参与了股权激励。2024年,股权激励平台也曾进行减持。粗略估算,两次减持,800名员工人均套现逾300万元。这意味着,联影医疗将批量“造富”。
从技术追光者到产业破壁者
薛敏走出了一条产业报国之路。
公开信息显示,1957年,薛敏出生于湖北麻城,198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磁共振物理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核磁共振专家吴钦义教授和叶朝辉院士,专注于磁共振物理领域的研究。这段学术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988年,薛敏赴美深造,获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CF)任高级研究员,参与全球前沿影像系统研发。此时,中国的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正被GE、飞利浦、西门子三大国际巨头牢牢掌控。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的十年间,他亲眼见证了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密码如何成为外资品牌的“护城河”——一台进口CT机售价高达数千万元,维修配件的溢价更是达到成本的10倍以上。
1998年,41岁的薛敏毅然决定回国创业。第一站,他选择在深圳,创立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并亲自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设备。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薛敏在医疗设备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迈迪特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设备因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陷入“卡脖子”困境。当西门子以技术合作名义提出收购时,薛敏在谈判桌上看到了国产设备的致命短板——没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就像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
这场被迫出售,让薛敏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打造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民族品牌。
在西门子担任高管的八年里,薛敏系统研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架构与市场策略,发现中国企业并非输在研发能力,而是缺乏“全线突破”的魄力。
2011年,54岁的薛敏东山再起,在上海张江科技园租下简陋厂房,联影医疗就此诞生。
据传,在启动会上,薛敏在白板上写下三个问号:“能不能造得出?能不能卖得掉?能不能赚得到?”这三个问题,成为贯穿联影创业历程的战略命题。
用“笨办法”啃硬骨头
二次创业,薛敏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但也有更大的挑战。
创业初期,薛敏及联影医疗面临着近乎绝望的开局。国际巨头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构筑技术壁垒,全球供应商拒绝向这家中国初创企业提供核心部件。
面对困局,薛敏提出“三个必须”铁律:必须自主研发全线产品,必须掌握所有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标准。薛敏说,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联影医疗的安身立命之本。
当时,有人建议,作为后来者,薛敏完全可以选择通过快速推出低价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但是,当年创办迈迪特的经历让薛敏深切地意识到,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让本土企业在市场中实现突围,进而掌控命运。
薛敏及联影医疗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在研发国产首台PET/MR设备时,团队遭遇了探测器性能不足的瓶颈。薛敏带着工程师们把美国顶尖设备拆开研究,发现核心差距在于材料工艺。他力排众议投入2亿元建立磁体研发中心,带领团队用最“笨”的办法反复试验:在车间里,他们用X光机扫描每一根线缆,像诊断病情一样优化结构。整整18个月,团队累计报废23套核心部件,终于突破“时间分辨率”技术难关,使设备性能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除了技术攻关,市场突破也非常艰难。2014年,联影医疗首款CT机推向市场时,没有一家三甲医院愿意尝试。薛敏带着样机住进医院,亲自操作设备为患者检查,用临床数据证明设备稳定性。
为了打破“国产设备=低端”的偏见,薛敏反其道而行之。他将美国作为全球市场首站。在费城儿童医院,联影医疗PET/CT设备凭借独特的儿童低剂量扫描技术,击败GE、飞利浦、西门子等巨头,赢得了订单,成为首个进入美国顶尖医疗机构的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品牌。
薛敏的成功突围,靠的是创新。联影医疗在上海、武汉及美国休斯顿建立三大研发中心,构建起涵盖磁体、球管、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的完整产业链。
联影医疗的技术生态进一步实现从核心部件自主化到系统平台智能化的全链条跃迁。截至2024年末,联影医疗累计专利申请突破93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5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72%,彻底摆脱了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公司产品累计获批上市数量超过140款,其中有49款产品获得FDA510(K)许可、46款产品获得CE认证。
联影医疗高度重视研发。2021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0.48亿元、14.66亿元、19.19亿元、22.61亿元,四年合计为66.94亿元。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1.95%。
核心员工也成“富翁”
二次创业,薛敏完成了逆袭突围,打了一场漂亮的中国医疗装备突围战。
2024年,联影医疗全球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端机型在全球40多个国家签单近300台,uMRJupiter5T磁共振接连入驻顶尖医院,并实现新兴区域市场破冰;CT迈入万台时代,长轴PET/CT新增市场份额持续领跑全球。
截至2024年末,公司海外业务覆盖超85个国家和地区,北美区域美国市场PET/CT累计装机超100台;欧洲区域实现英法德意西全面破冰,累计覆盖超50%的国家;亚太区域进入印度市场五年以来,已覆盖印度超70%的地区,当地新增市场占有率一跃位居前三。
2022年8月,联影医疗在科创板上市,开盘市值突破1500亿元,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年,联影医疗在中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占有率首次超越西门子等三大巨头,其中CT机市场份额达28%,MRI设备达25%,改写了外资品牌垄断三十年的格局。
“在海外再造一个联影。”2024年的投资者开放日活动上,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掷地有声。
薛敏表示,联影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把设备出口到海外,而是要实现全球的本土化建设。为此,联影医疗制定了“高举高打、全线突破”的战略。
创业成功,让薛敏跨入了富豪行列。2022年,薛敏身家一度达到345亿元,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40位。近两年联影医疗股价回落,2024年,薛敏在《胡润百富榜》排名滑落至228位,财富值仍然达215亿元。
备受关注的是,联影医疗批量“造富”。
联影医疗在2017年就设立了5家员工持股平台,即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股份的大部分是公司核心员工,包括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等,合计约83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0%。
2024年4月15日至7月22日期间,5大员工持股平台累计减持747.15万股,合计套现约8.94亿元。
2025年8月3日,联影医疗披露,5大员工持股平台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337.66万股,占总股本的1.62%,可能套现17.80亿元。
两次减持,员工持股平台预计共套现26亿元左右。据此算来,800名员工,人均套现超300万元。这意味着,将诞生一批“富翁”。
二级市场上,5大员工持股平台拟减持,对联影医疗的股价影响并不大。8月8日,公司股价报130.70元/股,市值107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联影医疗旗下联影智能于2025年6月宣布完成10亿元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易方达、上国投资管领投,包括上海联和、盛石资本等机构共同出资完成。从融资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布局来看,联影智能已具备独立融资能力,未来不排除单独IPO的可能性。
从技术追光者变成打破垄断的破壁者,薛敏带领联影医疗完成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逆袭,更推动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这场持续十五年的破壁之战,靠的是“创新”二字。薛敏正在继续创新,追逐新的梦想。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