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反击战前夕,毛主席对张国华说:也许我们打不赢印度,西藏就被印度占领了,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1962年10月中旬,中印边境风声鹤唳,局势紧张到前线指战员几乎每天都在应对擦枪走火,可早在战事爆发前两年,毛主席就对这种僵持有预判。 他曾明确提出,中国军队先主动后撤20公里,让出缓冲空间,目的是为了避免边境士兵鼻子对着鼻子的紧绷状态,没想到印军不仅没收手,反而越压越近,把后撤当成了示弱。 毛主席心里很清楚,这场仗一旦开打,未必能轻易拿下,会议上他当着张国华说出那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也许我们打不赢,西藏被印度占了,那就只能怪我们自己没本事,”这种话从他嘴里说出,听上去像是后退,实则是提前为国家设定心理底线。 这种设想不是动摇,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定力,他甚至预设了如果真打输了,该怎么恢复、该怎么反夺回来,认定西藏作为中国领土这一点永远不能含糊。 真正把仗打得稳,往往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要先能接受输,然后再动手赢。 这正是毛主席过人的地方,他不是赌徒式拍脑袋作战,而是一步步把局面推向最有利的时点。 谁先动手,怎么收尾,打到哪就停,后续谈判怎么接,这些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兵法讲先胜后战,他在政治上已经布好了整盘棋。 毛主席有全局判断,张国华就是那个落地执行的人,他从高原赶回北京,皮肤晒得发黑,站在政治局会议室里却挺得笔直,被问到打不打得赢,他没有多说废话,直接一句:“打得赢。” 底气从哪来?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因为他已经在藏区蹲了好几个月,敌人怎么看、地形怎么走,他都一清二楚。 印军的第七旅被吹得神乎其神,可张国华心里很明白,这些部队多年没打仗,纸老虎,再看看解放军,不仅刚平定了西藏叛乱,还常年在高原生活、巡逻。 谁是真正适应战场的,根本不用多讲。他说敌人像串蚂蚱,分得太散,中间全是山沟,一旦从两边插进去、再断掉他们后路,基本上就是瓮中捉鳖。 回到拉萨后,他召集所有战斗骨干开会,地图摊开在桌子上,红铅笔一圈圈地画克节朗,他说得很直白:“北京在看咱们,别说打不好,打慢了都不行。” 这可不是单靠热血上头,是真正从战场推演得出的判断,印军地堡群一个接一个,乍看守得严,实则互不呼应,一旦切断交通线,每个据点都是孤岛。 张国华下达命令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党员带头打,一个倒了就补一个,四个团一直保持满员,听起来像狠话,但前线官兵听了却没一个退缩。 纸面数据上看,印度的兵力是占优势的,东线集结了超过两万人,三个旅部,十多个步兵营,还有空中支援、美苏的装备援助,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碾压。 然而真正进入战场,情况完全变了样。第七旅部署在克节朗,正面宽、纵深浅,背靠山前临水,一副“扎营观景”的态势,表面上是占据高地,实际上就是给自己修了个口袋阵,方便人家收拾。 而张国华调集的部队不过万余人,从人数上看是劣势,但作战方式灵活得多,他布下的是三线夹击:一边从左翼插进去佯动,一边正面牵制,主攻部队则从几乎没有路的悬崖后方强行绕后。 这战法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地摸过地形后想出来的,哪怕是后勤运输都要靠藏民牵着牦牛、战士自己背着弹药爬夜路上去,可一旦开打,敌人连反应都没时间。 印军也不是没装备,他们的阵地堆着好枪重炮,可问题是人心散、训练差、组织更乱,电话线一断,地堡一个个变成“哑巴”,各打各的。 等到解放军三路夹攻过来,印军不是抵抗,而是慌了,打不到一天,第七旅就全线崩溃,旅长达尔维直接躲进草丛被抓。 这仗之所以赢得这么快,不是靠运气,是靠预判和战术上的碾压,对手看着强,其实就是撑着台面,真动手就露底。 所谓“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这场战役中,连像样的反扑都没有,高原不是阅兵场,真正能打的,不是飞机坦克,而是能爬坡、能熬夜、能死咬阵地的士兵。 仗打完了,是不是就该乘胜追击?按常理说,眼看对方军心崩溃,一鼓作气打到恒河平原,正合适。 但毛主席的判断再次出人意料,他定了四条原则,第一条就明确:打到山口就收,莫吉、比里、鹰窠,到这就停,不多迈一步,不是打不动,而是不想把事情搞大。 他知道,这不是一场无限制战争,而是一场“教训战”,该打的打了,该传的信号也传到了,印方收不收手是他们的事,中国要掌握主动,就不能被情绪牵着走。 所以后面才有了主动还俘虏、主动交还武器,甚至主动后撤二十公里的决定,看起来好像“打赢了还赔笑脸”,但其实这是另一种战略姿态:不怕你,也不贪你,要的是边境安稳。
印度宣布重大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印度最近干了一件让全球都瞪大眼睛的大事。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