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虽然大器晚成,但周诒端一直无怨无悔地支持他!1832年,左宗棠倒插门进了周家,连生三个女儿后,妻子劝他纳妾,左宗棠死活不肯,岳母说:“要是不纳妾的话,那就把我女儿休掉吧。”
在岳母王氏的强势逼迫下,左宗棠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她怒气冲冲地要求女婿——必须纳妾延续香火,否则就休掉女儿周诒端,让他彻底离开周家。
这突如其来的压力让左宗棠心里翻江倒海,他明明深爱妻子,怎么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动摇呢,他咬牙坚持,内心暗想,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总得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回想起来,一切都得从左宗棠二十岁那年说起,那时候,他家境贫寒,父亲早亡,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养活一家人,哪有闲钱去追求功名。
偏偏他从小就和周家定下亲事,周家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书香人家,父母精明能干,对婚事提出入赘的要求,旁人觉得这丢人现眼,可左宗棠心里清楚得很,大丈夫该低头时就低头,先稳住生活再说。
他琢磨着,这或许是上天给的机会,能让他安心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就这样,他成了周家的上门女婿,婚后,周诒端这个温柔懂事的媳妇,没让他觉得半点委屈。
她主动说服长辈,让夫妻俩分出小家住,给他腾出安静的空间钻研学问,左宗棠心里感激啊,暗自发誓要加倍努力,不负这份体贴,他在那间小书房里埋头苦读,专攻地理兵法之类的实用知识,常常一坐就是一天,脑子里全是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
周诒端不光操持家务,还全力支持他外出赶考,从二十一岁起,让他去京城应试,左宗棠在外奔波,常常觉得孤单难熬,周诒端心里明白丈夫的苦,便亲手做些小物件,让他带着路上解闷。
比如,她画了幅渔村图景,边上配了诗,绣在枕套上,让他出门时枕着,就能想起家的温暖,左宗棠每次在异乡夜深人静时,摸着那枕套,肯定觉得这媳妇真贴心,让他更有劲头往前冲。
可惜,运气不济,左宗棠考了三次都没中,二十九岁那年,他第三次落榜,心里沮丧极了,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干脆回家隐居,当个农人算了,他想,和媳妇一起研究农事,写本书指导乡亲们种地养蚕,也挺有意思的。
周诒端了解丈夫的性子,知道他骨子里不甘平凡,便用诗来鼓励他,借着古人的典故,说他像弯曲的虫子总会伸展,像凤凰终会朝阳鸣叫。
左宗棠读着这些,心里暖洋洋的,原本的失落渐渐消散,他想,对啊,科举不成,还有其他路子可走,从那以后,他更专心钻研。
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周诒端二十一岁起,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左宗棠抱着闺女们,心里乐开了花,他觉得女儿聪明可爱,一点不比儿子差。
每天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逗她们玩,教认字画画,全家其乐融融,可周诒端身体本就弱,连续生孩子后,更是虚得不行。
她心里过意不去,觉得自己没法给左家添男丁,便有了开头那一出,左宗棠哪肯啊,他觉得夫妻俩同甘共苦这么多年,感情深着呢,纳妾岂不是伤了和气。
再说,女儿们这么乖,何必强求儿子,没想到,这事闹到岳母王氏那儿,她老人家急了眼,左宗棠三十出头,周家香火不能断啊,王氏觉得男人纳妾是常事,便直截了当地让他同意,还挑了个邻村的姑娘,说人勤快本分。
左宗棠心里纠结,解释说自己不愿在媳妇身体差时另起心思,可王氏听不进去,越说越激动,最后撂下狠话,要么纳妾,要么休妻。
周诒端夹在中间,也劝丈夫想想长远,左宗棠内心五味杂陈,他爱媳妇,不想让她委屈,可也明白香火对家族的重要性,这日子怎么过下去呢。
就在全家为这事愁眉不展时,转机突然来了,周诒端身体慢慢好转,竟又怀上身孕,十个月后,周诒端生了个胖小子,左宗棠抱着儿子,眼里满是热泪,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王氏也乐坏了,从那以后,周诒端又生了两个儿子,左家彻底热闹起来,不过,王氏还是不放心,她看中了周诒端身边的丫鬟张茹,觉得这姑娘有旺夫相,便做主让她给左宗棠做妾。
张茹果然争气,后来生了三个儿子,让左家香火更旺,左宗棠心里明白,这一切都靠媳妇和岳母的操持,他更珍惜这份家庭温暖。
周诒端呢,没半点醋意,她知道丈夫心在自己这儿,夫妻俩的感情反倒更稳固了,周不光是贤内助,还才华横溢,她精通经史,爱写诗,编了本诗集,里面收了一百多首古体近体诗。
左宗棠看着媳妇的这些作品,心里佩服得不行,他想,这媳妇不简单,既管家又懂学问,帮自己分担了不少,正是有了她的支持,左宗棠才能安心钻研学问,后来平定西北,成了封疆大吏。
如今想来,从穷小子到名臣,左宗棠一路走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夫妻齐心、家庭和睦,人生在世,能有这样的伴侣和家人,真是最大的福气,左宗棠晚年回首,总觉得那些坎坷都值了,因为它们让家庭更紧密,让生活更充实。
强扭的瓜就是甜
倒插门?前面说周家香火不能断,后面又说左家香火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