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门锁误识外卖员人脸开锁成功这两天看见了铺天盖地地宣传小米门锁误开的事,我觉得除了在官方公开信息外,大家更应该明白这么几个要点。
首先就是没有任何的生物识别加密设备是百分百有效且不会被攻破的,结构光也好指纹也罢,归根结底只是在更小的错率和更大的数据样本上做了更高的努力(比如说苹果在使用结构光取代指纹识别时就强调说结构光的散点投射器可以实现百万级的散点精度并更好地还原面部细节以做更高精度的算法模型区分,相比之下指纹的识别模型数量级只有五万级),但不管多大的量级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规避被暴力破解的可能,事实上由于疫情后期需要戴口罩解锁的场景越发多,结构光的识别精度也是有所下降的(口罩会遮盖更多的面部细节),所以我们首先就不能指望生物识别尤其是移动设备或者是家用设备的精度达到专业设备的级别。
另外我觉得与其纠结门锁有没有被打开的风险,消费者和厂商更应该在意的是(尤其是厂商)有没有办法通过多重核验或者其他什么方法来降低被暴力破解或者误识别的可能,比如说人脸识别后再添加一下指纹识别或者掌静脉识别来进行多重核验,这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程且多消耗时间,但在安全性上无疑是几何倍得提高,毕竟即便是双胞胎也没有办法做到在全部生物信息上的一致(甚至克隆人也未必过得到,因为不同的随机事件都可能造成人生物信息的变化),这样就在更高的层面增加了安全性和暴力破解的成本。
当然我更建议做到的是家庭内部的警情联动和多门锁设计,哪怕只有大门是C级锁芯,家用的门锁是B类或者A类,也能在应急情况下极大地延缓或者阻碍受到损伤的可能,可以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对于当下的环境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不要把家庭财产和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同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