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让他撤退,他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战死沙场了,师长,来生再见了。” 1939年9月,冈村宁次集结10万日军直扑长沙。新婚三天的黄埔军校八期生史恩华,率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3营500官兵,死守湘北门户笔架山。他们的任务很明确:用血肉之躯为新墙河南岸主力布防争取三天时间。 炮火将山头削低了三尺。日军奈良支队以50门重炮、12架轰炸机轮番覆盖阵地后,5000步兵发起波浪式冲锋。史恩华攥着望远镜的手青筋暴起,每个战士要抵挡十个日军的进攻。 草鞋岭前沿阵地已变成焦土和血水泥潭。一排守军只剩新兵任连子存活,炊事兵刘庆年穿越火线时,看见他正从战友遗体腰间解下手榴弹投向敌群。 赶来增援的管排长被炸断左臂,两人用牙齿咬开手榴弹拉环,硬生生击退日军三次冲锋。指挥所里的史恩华听着骤减的枪声,默默压满最后一梭子弹。 9月23日傍晚,日军如黑潮漫上主峰。弹片贯穿史恩华右肩,他用绷带将步枪捆在手上嘶喊:“上刺刀!近身战!”残存的47名战士相互搀扶着列阵。 不知谁起的调,《义勇军进行曲》的破碎音符渐渐汇成雷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刺刀折了就用工兵锹劈,枪托碎了便抱着日军跳崖。翌日晨光中,奈良晃少将踏上阵地时突然脱帽鞠躬,500具遗体保持战斗姿态,无一人背部中弹**。 这惨烈的三天阻击,为薛岳赢得部署“天炉战法”的关键时间。当日军溃退时,战损记录显示其伤亡达5.6万人。 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时含泪说道:“在长沙的笔架山上,有位中国营长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军人气节。”英国《泰晤士报》则惊叹:“东方出现了用血肉筑成的马奇诺防线。” 2013年9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第129号文件追认史恩华为革命烈士。在湖北仙桃(原沔阳)史家村,90岁的史家炳老人摩挲着族谱说:“恩华哥的新婚妻子等来阵亡通知书那天,把嫁衣埋在了菜园里,他总说打完仗要回家种地的......” 有些人的生命长度,是用民族脊梁的硬度来丈量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湖南抗日战争# #湖南抗日战争#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8月12日《长沙会战中的血肉长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九战区第一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
我现在信他真是满族了。
【2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