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时侵犯突厥女性, 造出一新民族, 成为了俄国人的噩梦。蒙古的崛起,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的记忆,全球各国各不相同。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襄阳城的死守,是崖山的海战。对于中亚各国,那也是亡国灭族的的记忆,对于欧洲诸国而言,更是来自东方的恐怖记忆。但对于俄罗斯而言,他们也在蒙古崛起后,被迫被植入了惨痛的记忆,这个记忆,甚至都不是蒙古人亲手植入的。蒙古崛起后,有过多次西征,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一次,便是大名鼎鼎的“长子西征”,目标主要就是现在的中亚和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地区。 在鞑靼斯坦的集市上,操着突厥语的商贩与说俄语的顾客讨价还价,清真寺的唤礼声与东正教堂的钟声在午后的空气里交织。 这 200 万鞑靼人的存在,像一块活化石,嵌在俄罗斯的版图上,追溯着一段跨越八百年的血脉纠缠。 14 世纪的顿河沿岸,一群混血流民用原木搭起堡垒。 他们中有蒙古士兵的后代,有突厥牧民的子女,还有逃来的斯拉夫农奴,自称 “哥萨克”—— 突厥语里 “自由人” 的意思。 这些人选出头领,靠劫掠商队过活,连莫斯科大公派来的税吏都得绕着走,成了沙皇心头甩不掉的芒刺。 再往前推,1250 年的金帐汗国汗廷,文书官正用突厥语起草征税令。 拔都的孙子捏着羊皮纸皱眉,他从小听着母亲的突厥语长大,蒙古语反倒像门外语。 帐篷外,阿訇领着孩子们念《古兰经》,那些孩子的父亲或许是蒙古千户长,母亲却是比拉尔城被掳来的突厥女子。 时间回到 1236 年深冬,伏尔加河的冰面被马蹄踏得咯吱响。 拔都的大军围了比拉尔城 45 天,破城那天,男人们的尸体堵住了城门,女人被绳索串成几里长的队伍,拖向蒙古军营。 伊斯兰经卷在火里卷曲,铸币厂的铜模被马蹄踩碎,没人留意一个突厥女人怀里紧揣的婴儿,那是她从尸堆里刨出来的儿子。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里反复上演: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波斯女子与阿拉伯士兵的后代,把波斯诗歌融进了阿拉伯文学,最终催生出璀璨的阿拔斯文化。 而鞑靼人更狠,他们在萨赖建城,用蒙古的骑兵战术守护突厥商道,让金帐汗国的税吏拿着登记册,挨家挨户清点罗斯人的牛羊 —— 这套法子后来被莫斯科公国学去,成了伊凡雷帝集权的利器。 1571 年的夏夜,莫斯科人在睡梦中被浓烟呛醒。 克里米亚鞑靼人骑着快马冲进城,火把照亮了圣母大教堂的穹顶。 这场焚城之灾,距乌格拉河对峙已过去九十年,当年伊凡三世硬气地拒交贡赋,蒙古人退了兵,却留下这些混血后裔,成了俄国边境永远的狼烟。 如今伏尔加河的水依旧东流,河床上或许还沉着比拉尔城的碎瓷片。 那些被掳女子的血脉,顺着河流淌进鞑靼人的血管,融进哥萨克的马蹄声里,成了俄罗斯历史里,一段说不清、道不明,又挥之不去的往事。 在网友眼中,那些被掳走的突厥女人,没留下名字却改写了历史,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 “反杀”?感觉历史从不是单向的,你打我一拳,我未必还一脚,但血脉和文化悄悄就混在一起了。 现在鞑靼人和俄国人在一块生活,集市上讨价还价,教堂清真寺并存,想想当年的刀光剑影,也是挺魔幻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混血融合好像在哪儿都一样,强的未必一直强,弱的也未必真弱,时间一长全成了一锅粥。 那么你们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蒙古西征时侵犯突厥女性,造出一新民族,成为了俄国人的噩梦。蒙古的崛起,给世界
语蓉聊武器
2025-08-13 11:15: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