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美国副总统万斯:中国也买了俄油,会遭到和印度一样的待遇吗?万斯:中国情况“

波览历史 2025-08-13 11:17:16

记者问美国副总统万斯:中国也买了俄油,会遭到和印度一样的待遇吗?万斯:中国情况“比较复杂”。   近期,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一句“中国情况比较复杂”引发了不少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有记者追问,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数量比印度多得多,特朗普总统是否会考虑对中国征收相关关税。   而万斯给出的这个回应,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藏着一连串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和战略考量,远不止表面上的能源贸易问题那么简单。   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得先看看美国当下的关税政策有多“拧巴”。   毕竟这距离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挥下了关税大棒还没几天,而且理由还是印度“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一下子把印度输美产品的关税提到了50%。   可对进口俄油更多的中国,关税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种明显的“双标”,其实根源在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美国的不同产业和地区,对关税政策的需求简直是南辕北辙。   中西部的农业州早就因为之前的贸易摩擦吃够了苦头,中国转向从巴西进口大豆后,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幅下降,他们对继续加征关税怨声载道,可铁锈地带的制造业企业却觉得关税能帮他们抵挡竞争,支持强硬政策。   这种内部的利益分裂,让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像个摇摆不定的钟摆,一会儿宣称要加码,一会儿又紧急暂停部分措施,政策的反复无常让市场和企业都无所适从。   就连美国政府内部,意见也不统一,财政部门更倾向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贸易代表那边却硬气十足,这种内耗使得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很难形成真正有效的合力。   再把目光投向美国的盟友圈,就能发现万斯口中的“复杂”还包含着盟友体系松动带来的无奈。   美国原本想拉着盟友一起对中国和俄罗斯施压,可现实却是盟友们各有各的小算盘,根本不愿意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发展机会。   东盟国家就是个典型例子,越南在被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后,转头就和中国签了几百亿的基建合作协议;马来西亚更是明确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反而积极推动东盟内部的贸易合作,让区域内贸易占比不断提升。   欧盟的态度也很微妙,虽然美国一直想拉拢欧盟共同对华强硬,但德国的汽车巨头们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不同意见,宝马、大众纷纷加大在华投资,把先进的生产线搬到中国市场。   这些盟友的“阳奉阴违”,让美国想靠盟友围堵中国的计划落了空,反而让中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获得了更多机会,这也让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不得不有所顾忌,毕竟单打独斗的代价实在太大。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早已形成的深度经济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就像一件“防弹衣”,让美国不敢轻易对中国下狠手。这些年中国企业早就做好了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   当对美出口有所下降时,对东盟、欧盟等其他市场的出口却在稳步增长,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突破,也让美国的关税大棒越来越难发挥作用。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光伏组件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这些产业都是美国难以替代的,就算加征关税,美国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不会凭空消失,最终可能还是得让美国消费者为关税买单。   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加征关税后,国内通胀压力明显上升,普通家庭每年要多花不少钱在日常消费上。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想通过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进口来替代中国商品,可这些国家的供应链里,很多零部件还是来自中国,等于美国的关税最后变相地加到了自己盟友身上。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让美国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美国其实早就吃过关税政策的亏。上世纪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原本想靠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却引发了全球贸易大萎缩,美国自己的出口也暴跌,反而加剧了经济危机。   如今的情况虽然不同,但单边加征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有相似之处,全球供应链因为关税壁垒变得紊乱,半导体、汽车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不仅影响企业发展,最终还会传导到消费者身上。   而中国在应对这些压力时,采取的策略则显得更具灵活性和长远眼光。美国限制芯片出口,中国就加速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用算力优化来降低对高端芯片的依赖。   美国在能源领域施压,中国就通过中俄管道、中亚天然气项目等,构建起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网络,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让美国的围堵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万斯那句“复杂”的回应,说到底是美国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战略困境的真实写照。   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试图用单边关税来达到政治目的,不仅难以奏效,还会损害自身利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