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弄明白了,少L寺暴雨中不让游客进去躲雨的原因,不是怕地板被踩脏,也不是担心香火被打湿,而是“文物”二字像紧箍咒,一开门,千年木构、壁画、经书全得为风险买单。 咱就说7号那天郑州暴雨啥阵仗?我刷到视频里,雨大得跟盆泼似的,游客们挤在寺庙外头,伞骨被风刮得东倒西歪,衣服全贴身上,头发滴着水往台阶上淌。有位带老人孩子的阿姨举着伞直跺脚:“我们就想避半小时雨,又不上香不摸文物!”可工作人员也是干着急,边拦边解释:“不是不近人情,这老房子经不住泡啊!” 你想想那千年木构多金贵?平时保养得跟伺候祖宗似的,榫卯结构稍微受潮膨胀,再晒干就容易开裂;墙上的壁画更娇气,雨水渗进去,颜料层能跟墙皮“分家”;还有藏经阁里的老书,纸都脆得跟蝉翼似的,沾点水说不定就成渣了。前两年河南博物院那事儿咱都记得吧?几件青铜器被泡了俩钟头,修了小半年,花了七位数——寺庙里的宝贝可比博物馆那些还金贵,好多都是孤品,真要出了岔子,上哪儿找补去? 可话说回来,游客就活该在外面淋成落汤鸡?我昨天在评论区看见个大哥说,他带着发烧的孩子赶去医院,路过寺庙想借个地儿缓口气,保安愣是不让进,孩子在妈妈怀里直打颤。还有个大爷蹲在屋檐下啃冷馒头,说“出来旅游图个乐呵,咋比在家还遭罪”。咱普通老百姓谁不懂保护文物重要?可暴雨天谁还没个急难的时候?寺庙一边说“慈悲为怀”,一边把人往雨里推,这慈悲咋就落不到实处? 要我说,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在离文物区远点的地方搭几个临时遮雨棚,铺上防滑垫,摆几把塑料凳,再给游客发件一次性雨衣——这些成本跟文物受损比起来算个啥?或者跟附近商场、社区服务中心打个招呼,让游客去那儿避雨,顺便还能宣传宣传传统文化。再不行,把开放区域划条线,文物核心区关着,外围的偏殿、走廊收拾出来,既挡雨又不碰老物件。关键是别一刀切,把“保护文物”当万能挡箭牌,把人的需求晾在一边。 我知道寺庙也有苦衷,上级查得严,出了事儿谁担得起?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吧?去年有个古寺暴雨天开放了半座偏殿,专门用防水布把文物罩得严严实实,还派了俩管理员盯着,游客排着队进去躲雨,没一个人碰文物,大家都夸“这寺会办事”。这说明啥?不是不能做,是愿不愿意花心思做。 文物是老祖宗留的宝贝,得护着;人是活生生的人,淋坏了更心疼。这事儿真没必要非争个你死我活,多商量着来,总能找到两全其美的法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昨天,我朋友的婆婆打电话说想孙子了,想过来住两天,结果她还没说话,她老公直接就拒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