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江西德安县出土了一女尸,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褪下她的衣服时,竟然发现她的下体处绑着3条素罗卫生带子,即古代女子卫生巾。 周氏出身南宋官宦家庭,父亲周应合曾任宁国府通判,这让她从小就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缠足习俗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小脚就被布条裹紧,导致成年后行走不便,需要依赖丫鬟或拐杖。嫁给吴畴后,她的生活圈子主要局限在家宅里,丈夫通过科举入仕,官至江州通判正六品,这让她获得了安人的封号。日常她负责打理家务,监督仆役处理琐事,比如采购米粮或缝补衣物。生育方面,墓志铭上记录她生下一子一女,但家族宗谱中却提到两子,这点差异让人琢磨不透。吴畴外出办公时,她独自操持内务,生活看似平静,却在34岁时因生育问题早逝。吴畴亲笔写下墓文,表达了对她的悼念,但宗谱的记录显示出家庭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情。 江西德安县宝塔乡杨桥村桃源山坡,是义峰羽绒厂建水塔的地方,工人挖地基时意外碰到青石板,这直接导致了整个墓葬的发现。文物部门介入后,专家评估墓室规格,长约三米宽一米五,青砖墙体结构紧实,中央棺椁用青黑色木材制成,表面有云纹雕刻。棺椁运回博物馆的过程很谨慎,用绳索固定后装车,避免路途颠簸造成损伤。深夜开棺时,棺盖移开后露出积水中的女尸,皮肤灰白但毛孔清晰,右手握桃枝,上系两个黑粽子。剥离丝绢覆盖物后,金钗和黄褐罗袍显露,衣料浸水后变软。继续检查下身,开裆罗裤内有三条素罗带子,每条宽几厘米长逾一米,血迹干涸成暗红,带子叠绕打结紧实。这些带子是女子生理用品,用于吸收血液,下方棉絮也染血,裆部一团暗黑组织经鉴定为脱落子宫。棺底十四层丝被,最下层有血斑,脚部裹布成三寸金莲,骨骼畸形突出。这一切指向周氏难产而亡,高龄生育带来的风险显而易见。 专家在开棺后仔细记录每件物品的位置,桃枝粗糙表面和麻绳系的粽子暗示端午习俗的痕迹,可能是家人最后的纪念。女尸保存得这么好,主要靠棺椁的金丝楠木材质,内壁松香涂抹,外裹萱麻刷生漆,结构密合挡住空气。墓室石灰填充吸潮,棺中水银成分进一步防腐,让皮肤保持弹性,关节还能微动。死因分析聚焦分娩并发症,子宫脱垂伴随失血过多,这在宋代妇女中不算罕见,尤其高龄产妇。墓志与宗谱的子女记录不一致,一子一女对两子,吴畴可能因为新生儿与母亲死亡相关而隐去一提,这反映出当时家庭的复杂心态。缠足实物成了宋代习俗普及的证据,从五代开始盛行,到南宋已深入民间,周氏的脚掌弯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单独葬在山坡,而不是与丈夫合墓,这点让人费解,或许涉及家规或内部纠纷。 这个发现不光是考古界的热点,还牵扯到宋代妇女的生活实况。周氏作为官夫人,本该享受更多权益,但缠足和生育风险让她的人生充满局限。专家推测,她在江州官署分娩时出血严重,仆役忙于清理血迹,却无力回天。墓葬工艺用心,青砖缝隙塞石灰,棺外漆红内松香,这些细节显示家人对防腐的重视。出土后,遗体运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学者用化学测试和显微镜研究,试图解开更多谜题。宗谱差异和独葬原因成了研究焦点,后人通过史料比对,希望找出答案。周氏的遭遇提醒大家,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往往被动,生理用品的发现也填补了历史空白,让人看到她们日常的真实一面。 三条素罗带子的出现,直接揭露了周氏的死因细节,这些带子薄如纱却功能实用,沾血的棉絮和脱落子宫组合,指向难产的惨烈。宋代卫生用品多用罗布或棉絮,这在其他墓葬中少见实物。周氏脚部的缠裹布条,长度适中紧缚骨骼,导致脚型永久变形,走路时步态扭曲。棺内星宿图丝绢虽撕裂,但图案仍辨认,颜色褪淡却有历史价值。开棺记录显示,专家用镊子和剪刀处理带子,展开后测量尺寸,血迹分布均匀。女尸头发乌黑,指甲完整,这些保存状态超出预期。水银和石灰的防腐作用,在宋墓中属于高端工艺,吴畴作为通判,有能力安排这样的葬礼。周氏的墓志由丈夫撰写,刻字工整,内容简述生平,但子女记录的出入,让人怀疑是否有意省略。
1988年9月,江西德安县出土了一女尸,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褪下她的衣服时,竟然
琉璃映月情
2025-08-13 22:46: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