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小女孩,女孩浑身上下都是伤,头上还长满了头癣和癞疮,不仅没有一根头发,还散发着恶臭!小女孩被阿尼帕带回了家,没想到竟在她家里见到了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 1963年,阿尼帕家里已经有了两个自己的孩子,而丈夫阿比包作为一名公安局的基层人员,每月却只有四十五块钱的工资,微薄的收入原本只够维持这个小家的基本温饱。 谁曾想,当她看到邻居家那三个无人照料的哈萨克族孤儿在雪地中冻得瑟瑟发抖时,阿尼帕的心像是被揪住了一样,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几经思量,她最终决定把这三个孩子带回家,让他们成为这个家里的一份子,那一刻,她或许未曾料到,对于这个家而言不仅仅是多养了几个孩子,更像是点燃了一个爱的火种,也让阿尼帕开启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爱心救济。 然而,爱意虽暖,生活却也残酷,家里的吃饭人口迅速膨胀,单靠阿比包那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九口人,为了填饱孩子们的肚子,夫妻俩不得不压缩自己的时间,每天下班后,丈夫阿比包根本顾不上休息,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几十里外的工地上,靠着每块两分钱的土块钱,在黑夜里一干就是几百块。 而阿尼帕更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她先给孩子们做好早饭,然后揣上两个硬邦邦的馕,徒步走到结着薄冰的河边,为食品厂洗羊肠子。 寒冷的冬天风刮的刺骨,她要用河里的冰水清洗一根根滑腻的羊肠,一天下来,尽管能挣上一块多钱,可她的双手早已冻得麻木失去了知觉,家里的那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不再是简单的炊具,它成了这个家庭生存的中心,煮的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口粮。 每到秋天,阿尼帕就会带着稍大一些的孩子们去地里捡别人收割后遗落的麦穗和土豆,回到家,土豆被煮熟捣成泥,再掺上一点珍贵的面粉做成团子,这就是他们全家人每天赖以维生的主食,日子虽然艰难,可没有一个孩子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家是靠着一双手一分钱一分钱地撑起来的。 即便物质极度匮乏,阿尼帕和阿比包也没有被生活打垮,反而建立起一个精神富足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一条所有人都默默遵守的原则,那是阿尼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孩子,进了这个家门就是一家人。”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家里买了新衣服永远都是先给年纪最小的孩子穿,做了好吃的个子矮小的孩子总是先盛,在这里,没有“亲生”和“收养”的区分,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爱和归属感,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主角,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了家庭的不易,他们用实际行动分担着家里的重担。 大的孩子帮小的缝补衣服,小的帮大的放牧牛羊,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不是玩耍,而是去捡柴禾,谁也不想成为这个家的负担,他们团结互助,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1977年的冬天,阿尼帕像往常一样走在街上,在阿勒泰青河县菜市场的一个墙角,她发现了一个瘦小到几乎无法被察觉的女孩。 这个孩子名叫王淑珍,一个回族小女孩,浑身上下衣衫褴褛被冻得青紫,头上长满了厚厚的头癣和癞疮,溃烂的地方渗着血水,一根头发都没有,甚至散发着恶臭,引得路人避之不及。 对此,阿尼帕没有一丝犹豫,她走到女孩身边拉起那双冰冷的小手,直接把她带回了家,当王淑珍走进阿尼帕家的小土房时,她彻底惊呆了。 十几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哈萨克族、汉族、回族,他们或缝补衣服或帮着烧火,有的则围着阿尼帕的丈夫撒娇,屋里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热闹与祥和。 阿尼帕立刻烧了一大锅热水小心翼翼地给王淑珍洗头,然后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购买的药膏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她仔细地换药敷药。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个多月,直到王淑珍的头皮长出新的毛囊,冒出了黑发,至此,阿尼帕的家庭已经拥有了十九个孩子,横跨六个不同的民族,他们用爱打破了血缘和民族的界限,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几十年过去后,那十九个被拯救的孩子在阿尼帕夫妇的悉心培养下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有的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的当上了救死扶伤的医生,有的则开起了小店,服务一方。 无论他们走多远,每逢古尔邦节和春节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这个温暖的家,当年的小土房如今已经变成了宽敞的砖房,甚至在二楼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教育基地,向世人展示着阿尼帕大爱无疆的事迹,而阿尼帕也用她的一生证明,爱可以超越血缘,超越民族。
[微风]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小女孩,女孩浑身上下都
阿秋手作
2025-08-14 14:25:2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