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钱学森?美国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一个叫潘锦功的普通人,却和一个足以搅动世界能源格局的技术绑在了一起。 很少有人知道,潘锦功带着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技术回国时,行李箱里没装一件奢侈品,只有几页写满公式的笔记本。 就是这不起眼的技术,让美国海关翻来覆去查了三次,还撂下狠话:"留下技术,给你绿卡和实验室。"可这位科学家只是笑笑,硬是把核心思路记在脑子里带了回来。 说起来,潘锦功搞的这东西真挺颠覆的。 咱们常见的太阳能板都是大块头硅板,又沉又贵,还得挑阳光足的地方装。 他研发的薄膜电池呢,薄得跟铁皮似的,能直接贴在屋顶、墙上,阴天也能发电,成本还比硅板便宜三成多。这就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家想装太阳能,再也不用花大价钱了。 美国为啥这么紧张?不只是怕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超车。要知道,全球光伏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谁掌握了低成本技术,谁就能说了算。 以前美国靠着硅基技术垄断市场,中国虽然是生产大国,核心设备和材料还得看别人脸色。潘锦功的技术一出来,等于绕开了传统路线,直接另起炉灶,这让他们怎么坐得住? 当年他在美国实验室待了十年,不是没机会留下来。有次美国能源部的人找他谈话,说只要把薄膜电池的制备工艺交出来,立马给两千万美元科研经费。 潘锦功当场就回绝了:"这技术是我琢磨出来的,但它该为中国服务。" 这话传到国内,有人觉得他太较真,可他心里清楚,当年钱学森回国时,美国人也开过类似的条件,老一辈科学家守住的骨气,不能在他这儿断了。 回国头三年,日子是真挠头。成都的实验室刚建起来时,连像样的镀膜机都没有。他带着团队用土办法,把普通真空机改了又改,手上磨出的茧子比实验室的螺丝还厚。 有次为了测薄膜的稳定性,他们在屋顶架了块样品,连续三个月风吹雨淋,每天凌晨爬起来记录数据。 有年轻助手抱怨"太苦",潘锦功就指着远处的棚户区说:"你看那边老百姓,夏天电压不稳总停电,咱们早一天搞成,他们就能早一天用上便宜电。" 最绝的是他把技术落地的招儿。一般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少说要五六年,他却用了个"笨办法":带着工程师蹲在生产线上,手把手教工人调参数。 有次机器出了故障,薄膜厚度总不均匀,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发现是冷却水管的角度差了两度。 就这么一点点抠细节,第一条生产线投产时,产品合格率直接冲到了98%,比国际同行高出一大截。 印度后来跳出来要核心机密,说穿了就是急眼了。 他们那边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发展太阳能,可自己搞不出低成本技术,每年得花几百亿进口设备。 听说潘锦功的薄膜电池能贴在沙漠里的帐篷上发电,立马派人来谈,还放出话"给技术就签百亿订单"。 潘锦功没接茬,只说:"技术可以交流,但核心工艺得留着自己用。"这不是小气,当年中国搞光伏时,想买德国的设备,人家还不是照样漫天要价? 现在很多缺电地区屋顶,都贴着这种黑灰色的薄膜板。 有人算了笔账,装了一百平米,夏天发电够自家开空调,多余的还能卖给电网,一年下来能省两千多电费。 这就是潘锦功最在意的事,技术再好,不能让老百姓得实惠,那有啥用? 有人拿他跟钱学森比,说都是冲破封锁带技术回国。 潘锦功总说自己差远了,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明白,国家缺什么,就该把劲儿往哪儿使。 当年钱学森带着"两弹一星"的蓝图回来,是为了让中国腰杆硬起来;现在潘锦功啃下薄膜电池,是为了让中国在能源上不被卡脖子。 如今他的团队还在琢磨新花样,想把薄膜做得更薄、更便宜。实验室的墙上挂着张世界地图,凡是日照充足的地方都画了红圈。 有人问他是不是想把技术卖到全球,他笑着指了指地图上的中国:"先让咱们自己的农村、山区都用上,再说别的。"这话听着实在,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分量。
不要去同情印度!其实和美欧一起做掉印度是上策!看清楚:美国砍它50%关税,它不
【728评论】【2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