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这盘仗,已经不像开场那会儿的大开大合,更像一根皮筋拉到极限:不脆断,也不松手。莫斯科没打算一口吞下整个乌克兰,节奏始终是“踩住—巩固—再挪一步”。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那句“士兵脚踏之处即我领土”,外加“乌克兰人与我们是一族”,表面强硬,实则给长期占点找话术:不急吃完,先把嚼到嘴里的咽下去。 “金蝉脱壳”不是逃,是转移压力。前线靠伊朗、朝鲜补弹,后方把经贸通道向东打通。访问北京谈“文化年、建交75周年”是礼节,能顶风走路的是能源与军工的默契。制裁下的缺口,靠第三国配件、芯片与灰色物流一点点补齐——美国的扳机扣了无数次,发现对面早换了防弹衣。 战术层面更直白:2024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俄军在顿巴斯缓慢啃地,每啃下一块就马上打桩固防;夜里无人机、巡航导弹掠过基辅周边,打的是补给与心理。乌军想反扑,弹药、人力两头见底,六月一次性交换遗体上千具,残酷成了日常。赫尔松、扎波罗热不时冒起火光,都是点状打击,不是总攻号角——足够持续牵扯,却不至于吃回击的硬拳。 华盛顿的预判一路被现实打脸:原以为金融大棒、技术封锁能让俄经济速冻,结果是对方掉头向东,气管换线、工厂转产。特朗普对着普京连轴打电话,发现谈不出退路,就把嗓门抬高:五十天不成交,关税拉到一百。不是虚张声势,是焦虑外泄——军事输送加码,政治压力加码,效果却被俄方的“外循环”对冲掉。 欧洲更实际。能源账单、财政缺口、选票温度,这些都比口号实在。援乌要继续,力度却要掂量。于是你能看到一种尴尬:巴黎、柏林嘴上硬,钱包上锁;布鲁塞尔文件越写越厚,仓库越翻越空。华盛顿不愿意承认,自己正从“主旋律”变成“伴奏”。 莫斯科的聪明在“借力”。一边把伊朗、朝鲜拎到台前,给西方添堵;一边制造外部大议题的噪音,让焦点从东欧挪到更大的棋盘——中美互看不顺眼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就有时间喘两口气。制裁链条也不是铁板一块,东南亚若干口岸成了货流的“弹簧门”,美国追着补洞,已落了节拍。 战场并未熄火,只是换了打法。阿夫迪夫卡周边,俄军步兵挨屋子磨,乌军用无人机回敬。你来我往的代价都不轻,谈判桌被一次次擦拭,结果是纸没签,仇没解。和平,不再取决于谁先喊停,而是谁先扛不住内外双重账单。 把逻辑摊开:俄方的目标从“全面改写”改成“稳定改线”,关键通道先锁住(克里米亚—陆桥),其余维持高压骚扰;外交上等西方内部意见裂缝扩大,经济上靠东向输血续命。乌克兰的困境也裸露无遗:武器、兵员、财政三条线同时吃紧,呼吁越来越响,弹仓越来越瘪。 这不是“大决战”的前夜,而是“隐蔽较量”的白昼。火力密度降低,金融与供应链成了主战场;战线移动迟缓,信息战与心理战替换出镜。所谓“和谈窗口”,不是靠一句漂亮话打开,而是靠结构性交换:演训止损、制裁松绑、边界如何表述——每个螺丝都要具体扭到位,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所以,别再指望谁突然顿悟。剧本已经换了:强攻不划算,等错才是王道。莫斯科用小胜积大局,基辅用坚守换时间,华盛顿拿威胁撑场,欧洲用沉默护家底。最后比的,不是发言权有多响,而是谁先犯错、谁先付账。谁的社会忍耐度低,谁的产业链脆,谁的盟友先掉链子,谁就会先把笔递到对方手里——让对手写下自己原本不会签的那一行字。 参考资料:《 普京:新的世界秩序如同“日出”,无法回避-观察者网 》
实锤了!普京不在飞机上,美国警察冲向安克雷奇机场,发现普京并未出现,俄罗斯的安保
【190评论】【3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