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女子与男友刚结束三场酒局,又驾车去到河边喝酒,不料,男友醉酒后执意留下祭祀父亲,女子多次催促回家未果。酒精上头,女子不耐烦,朝着男友后背狠踹一脚,男友瞬间栽入漆黑冰冷的河中。然而,女子没呼救,径直回了车上,仅仅几分钟后,她酒意稍退,恐慌袭来,冲回河边却只见死寂水面。报警后,男友不幸溺亡,遗体被打捞上岸。之后,女子因涉嫌犯罪被警方逮捕,但到底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检察院与法院有不同观点。 据上观新闻8月13日报道,2020年2月3日傍晚,白晓薇(化名)与几位朋友在一家餐厅聚餐。 席间气氛融洽,白晓薇喝下了约一到两瓶红酒,晚上10点多,她的男友陈默(化名)带着另外的朋友也加入了聚会,陈默喝了几瓶啤酒。 聚餐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一行人又转战至附近的大排档吃夜宵,在夜宵摊上,白晓薇和陈默又各自喝下了不少啤酒。 次日凌晨2点20分,陈默提议去便利店再买点酒,随后两人买了三听啤酒,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陈默心中有事,他驾车带着白晓薇来到了一座横跨河流的大桥北侧。 陈默走到河边,开始喝酒,并喃喃自语,像是在祭奠他已故的父亲。 白晓薇站在一旁,夜风微凉,她感到疲惫和寒意,两次催促陈默:“太晚了,走吧,我们回家吧。” 但陈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她的催促置若罔闻。 白晓薇的耐心被酒精和疲惫消磨殆尽,看着男友背对自己、对劝说不理不睬的样子,一股无名火猛地窜了上来。 她几乎是未经思考,抬脚就朝着陈默的背部狠狠踹了过去,陈默毫无防备,身体瞬间失去平衡,伴随着一声惊呼和“扑通”的落水声,他坠入了河水中。 白晓薇愣了一下,看着河面溅起的浪花迅速归于平静,她没有呼救,也没有立即采取任何救援措施,而是转身离开了河边,径直回到了停在附近的车上。 然而,在车里仅仅待了几分钟,酒精带来的冲动开始消退,一丝不安和恐惧攫住了白晓薇的心。 她再次下车,快步跑回河边,可河面漆黑一片,哪里还有陈默的影子?只有河水在夜色中静静流淌。 她慌了神,大声呼喊陈默的名字,掏出手机拨打他的电话,无人接听。她又赶紧给朋友们发微信:“陈默掉河里了!联系不上他!快帮我找找他!”情急之下,她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接到报警后,警方和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搜救,凌晨5点左右,救援人员终于打捞出了陈默的遗体。 经法医鉴定,陈默的死因是溺水窒息。 之后,白晓薇因涉嫌刑事犯罪被警方立案侦查,经检察院审查后,认定白晓薇涉嫌故意杀人罪,遂以该罪提起公诉。 白晓薇这一脚,直接导致了陈默的死亡,其行为构成犯罪毫无疑问。 但是,她踹陈默落水的行为,在主观上究竟是出于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还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失?这决定了她是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法院会怎么判决呢?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院指出,白晓薇与陈默是恋爱关系,平日感情较好,案发前几个小时,两人还在与朋友聚餐,期间相处融洽,没有发生过任何激烈争吵或显示出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案发时,白晓薇虽然两次催促陈默离开未果,心生不满和急躁,但这种情绪源于对深夜滞留河边的不满和想回家的迫切。 法院认为,白晓薇缺乏预谋杀人的动机基础。 同时,白晓薇多次强调:“我知道陈默会游泳”、“我当时根本没想过他会死”、“我以为踹下去之后,他自己就能爬上来了”。 综合多名证人描述陈默聚餐后结账、自行驾车离开、便利店购物、还能用微信发送视频等行为以及现场勘验笔录。 法院认为,尽管陈默当晚饮用了相当数量的啤酒,但其在案发前的精神状态尚可,意识相对清醒,行动能力未受显著影响,白晓薇据此判断陈默落水后有能力自救,有其观察基础。 案发地点在河边,落水点距离岸边较近,该环境客观上为自救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这也支撑了白晓薇“他能爬上来”的轻信。 事后,白晓薇在离开河边仅几分钟后就返回寻找陈默,她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 法院综合以上因素认定,白晓薇在踹陈默时,并非没有预见落水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她基于对陈默游泳技能、当时精神状态以及落水点环境的判断,主观上轻信了“落水”这个危险能够避免,属于过失犯罪。 经过严谨审理,法院判决白晓薇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 一审宣判后,区检察院认为判决定性错误,提出抗诉,但市检察院认为抗诉理由不足,撤回抗诉决定。 至此,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对此,大家怎么看?
上海,一女子与男友刚结束三场酒局,又驾车去到河边喝酒,不料,男友醉酒后执意留下祭
洋仔说法
2025-08-16 00:17:47
0
阅读: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