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品古观今呀 2025-08-16 11:13:53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1940年太行山的夏天,硝烟味混着槐花香飘进涉县妇救会的土坯房。

26岁的八路军团长皮定均第一次见到张烽时,她正埋头整理烈士家属名单,短发被汗水粘在额角,蓝布褂的袖口磨得发亮。

这个在战场上让日寇闻风丧胆的“皮老虎”,竟盯着姑娘握钢笔的手指发了呆,转身就拽着县长郑晶华去说媒。

“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张烽头也没抬,继续清点前线需要的棉被数量。

她见过太多军属捧着骨灰盒痛哭的模样,自己父亲当年差点被还乡团砍头,是八路军救的命。军人随时可能牺牲的阴影,让她把心封进冰窖里。

皮定均的倔强刻在骨血里,1914年安徽金寨茅草屋里落生的放牛娃,三岁丧父,母亲改嫁,全靠老祖母熬树皮糊糊养大。

七岁给地主放牛丢了牲口,鞭子抽得后背皮开肉绽,他愣是趴在草堆里啃生红薯不掉泪。

十五岁扔了牛绳追红军,瘦竹竿似的身子冲在招兵队伍最前头。

十年枪林弹雨淬炼出太行军分区司令,涉县百姓传颂他全歼三百日寇的威名,可这个老光棍的心却被妇救会主任那句拒绝烫了个洞。

被拒的皮定均把战术用在情场上,写信被撕碎就再写,托领导说媒碰壁就另辟蹊径。

听说张烽爱吃西红柿,他扛锄头在荒坡开垦菜地,敌机轰炸时扑进弹坑护住红透的果实。

1942年5月反扫荡,张烽转移群众时陷进日军包围圈,皮定均带兵杀出血路救出她,自己耳根被子弹掀掉块肉,鲜血浸透半边军装。

姑娘递止血布时手在抖,却仍咬紧牙关:“等抗战胜利再说!”

真正融冰的是一块高粱饼,暴雨突袭补给中断,皮定均把最后半块口粮塞给张烽,自己带兵蹚泥浆开路。

张烽急得拽他衣袖:“你不要命了?”铁血司令咧开干裂的嘴唇:“你要倒下了,我打仗就没了奔头。”这话撞碎了她筑了三年的心墙。

1943年6月,硝烟里的婚礼简陋得心酸。

师部食堂摆了两菜一汤,萝卜炖肉漂着零星油花。

新人刚捧起粗瓷碗,九二式重机枪的轰鸣震得窗纸发颤,贺喜的战士说是礼炮,张烽却听出死神在嘶吼。

婚后烽火撕扯着相聚时光,1946年中原突围,怀胎七月的张烽化装穿越敌占区,爬火车顶、蹚冰河、躲叛徒,腹中女儿早产在破庙草堆。

当皮定均从前线奔回,只见裹粗布的婴孩遗体。

战场见惯生死的将军抱着襁褓在野地里站到月落星沉。

1976年7月7日,62岁的皮定均执意带病视察演习。在福州军区工作的大儿子不放心跟机陪同,直升机却在漳浦灶山撞毁。

张烽熨着丈夫旧军装的手突然僵住,蒸汽烫出二十七道褶痕,正是他们结婚的年头。

追悼会上她没掉泪,仔细摆好八百个花圈。

深夜整理遗物时,泛黄的纸片从司令旧衣口袋飘落,那是1940年退回的求爱信:“我要等你一辈子。”

张烽摸着褪色字迹轻笑出声,泪珠砸碎在“一辈子”三个字上。

她亲手挑选雪花青石碑立在灶山,碑文如他一生般刚劲:“九死一生,将军闯过枪林弹雨,永留百世英名。”

骨灰分葬他战斗的豫西和坠机的山峦。临终前老人只喃喃道:“把我和老皮埋一处吧,这回不怕打仗了。”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