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1964年,张爱萍到酒泉基地视察时,注意到十几个战士背着斜挎包站在一旁,满脸疲惫,嘴唇干裂,手里啃着冷硬的馒头。他们刚从三十多里外的执勤点走回来,连口热水都没喝上,只能省着水继续赶路。 张爱萍得知基地不远处的服务社空无一物,战士只能吃自带的干粮,原因竟是“首长优先”。他当场下令半小时内准备热饭和必需品,让外面的战士立刻补给。这顿热饭让战士们几天来的辛苦稍有缓解,但在张爱萍心里,这绝不是小事。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基地最高领导和后勤负责人,直接质问大家是否知道外面有人饿着肚子执勤。会上的气氛很压抑,他提出具体措施:安排军车接送执勤战士补给,服务社设固定窗口,食堂留足热饭,要求三天内落实。 几天后,再见到前来补给的战士,他们已不再像之前那样无精打采,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不久,基地有人提交申请,要花三十万元建“纪念亭”。张爱萍看都没多看就拒绝,并把这笔钱用来建净水处理厂,解决饮水安全。 剩余的钱,他建议建一个能生产冰棍的小厂,让战士在烈日下也能解渴消暑。虽然有人怀疑这个想法,但他解释,冰棍不仅能解热,还能让战士感受到组织的关心,最后全票通过。 在检查火箭尾舱时,他还发现技术员将鞋挂在脖子上,原因是舱内高温无法穿鞋,但放在一边又怕丢。他觉得存在安全隐患,立刻安排在舱外安装上锁的鞋柜,有专人登记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在酒泉基地,大家对张爱萍既敬又佩服,因为他关心的都是战士们真正的困难。从热饭到饮水,从休息解暑到工作安全,他一件件推动落实,使基地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两弹一星”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张爱萍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值得借鉴,他不是光看表面数据,而是走到一线去发现问题,这让他能直接触及矛盾的核心。 像冷馒头事件,不是一天能看出来的,但他凭细致观察找到了问题,把后勤保障从根本上做了调整。 很多领导习惯坐办公室等汇报,这样很容易被“好消息”包裹,忽略了基层的实际困难。好的领导应该像张爱萍这样,沉到最前沿,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把有限的资源先用在最紧迫的地方。 即使是建冰棍厂这样的小事,也体现了长期后的影响力,因为它能极大提升团队士气。我认为,无论是军队建设还是其他行业,只要有人在前线,就必须让他们的吃穿住用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高效、团队稳定。 各位读者觉得,现在的管理者还能做到像他这样关注一线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