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射程9000公里。但它是瞎子,就算飞到美国上空也找不到白宫在哪,威胁不大! 这天上午10点酒泉发射中心,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顺利发射,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还是无法满足9000公里的射程,因此只能将弹头的落点选择在公海。 导弹按照预定的轨道以超20倍音速飞行,仅仅30分钟以后,在太平洋的中部海域,导弹落点误差在250米,对于能够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这样的误差几乎没有影响。 但为何美国还是认为中国洲际导弹的威胁不大呢?核弹爆炸方圆几公里都夷为平地,还差这几百米吗? 导弹发射前虽然已经预定了一个目标,但洲际导弹飞行距离远,途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它,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导手段,最终可能会偏离目标几十,几百公里。 我国发射的第一枚洲际导弹之所以能够做到误差250米,那是因为在发射升空以后,一路上都有陆地上、海上的监控设备,实时给予定位,从而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和落弹点。 只不过这样的定位只能在国内和公海上进行,无法在别的国家进行,因此如何将导弹打到别的国家而不产生大的偏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美国的洲际导弹不管打到哪里,都能实现100米以内的误差,就是因为他们有了激光陀螺仪,1961年美国科学家发表激光陀螺仪的论文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研发。 但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三个国家成功研发了出来,作为各种远程武器、飞机、火箭、军舰等得“眼睛”,他们对这项技术都做到了绝对保密。 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花费数亿美元,才在1972年成功研制出激光陀螺仪,1976年才装备在导弹上面应用,因此他们相信中国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研制出来。 中国的激光陀螺仪研究在1971年才开始起步,研究的基础是钱学森提供的两张小纸条,写了几句激光陀螺仪原理,以及一幅简单的光路图。 激光研究室的主要负责人是钱学森亲自挑选的高伯龙,他是一位传奇人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后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了20年的老师。 直到1975年被钱学森邀请研究激光陀螺仪,面对激光研究室有限的条件,以及5万元的科研经费,高伯龙没有退却。 研究室一直没有解决的“离子噪音跟陀螺信号差异”问题,高伯龙一个星期解决。一年后,高伯龙写出了《环形激光讲义》,成为了我国激光领域的奠基作品。 当时美国采用“二频差动激光陀螺”方案成功研制出激光陀螺仪,研究室一直也是在这个方案上探索,高伯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否定了这种做法。 提出要自主研究“4频差动陀螺”方案,这在国际上还没有成功案例,其他人表示了很大的担忧,但高伯龙力排众议,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说服了大家。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1993年,一台激光陀螺仪样机即将完成,但还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当时连美国都已经放弃“4频”方案,质疑高伯龙的声音再次响起。 连美国人都认为走不通的路,还一直要走,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高伯龙面对质疑声,带领着团队埋头苦干,并立下军令状一年以内解决问题。最终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方案上,而是一种制作工艺不达标的原因。 1994年,高伯龙的激光陀螺仪样机通过了验收,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4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并且比“2频”方案有着更高的精准度。 美国人知道以后,又重新开启了对“4频”方案的研究工作。 1999年,我国的导弹系统用上了激光陀螺仪,我国的洲际导弹也长了一双激光眼! 谁能想到高伯龙以及他的团队的付出呢,平均每年加班时间是1500个小时,平均每天加班超过4个小时,有的人甚至超过了2000个小时。 高伯龙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外出吃饭上,就长期在实验室内煮面条吃,他的学生们经常能看到高伯龙穿个白背心,在实验室内不分昼夜的工作。 大家都笑称,高伯龙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的大事。 高伯龙说过:“我想干成的一件事就一定能干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1980年5月18日中午,美国总统卡特白宫办公室的保密电话响了,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历史闪电侠
2025-08-18 12:31:58
0
阅读:602
用户98xxx22
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Williamauyeung
牛哞哞[点赞][点赞]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