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4年夏,乾隆皇帝前往北京的真武庙避暑,看着庙里腌咸菜的大缸苦笑不得:“你们竟然拿着稀世国宝腌咸菜,真是暴殄天物啊!” 乾隆皇帝,原名弘历,1711年出生在北京雍亲王府。作为雍正帝第四子,他从小接受满汉双语教育,还练习骑射。康熙帝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常把他带进宫中亲自指导。1723年,雍正秘密立他为继承人,那时弘历已显示出处理政务的能力。1733年,他被封为宝亲王,参与审理案件和监督工程。1735年雍正去世后,他登基,改元乾隆。在位初期,他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减轻农民税负,同时加强边疆控制。这些措施表面上巩固了统治,但也增加了地方负担。 乾隆军事行动频繁,他发动十全武功,包括平定准噶尔和大小金川叛乱。这些战役扩张了疆域,但造成大量伤亡和财政消耗。新疆并入版图后,他设立伊犁将军府管理,但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存在。乾隆还巡视各地,南巡六次,沿途检查水利和农田。这些出行虽加强中央权威,却耗费巨资,百姓怨声载道。文化方面,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收集全国图书,但同时兴起文字狱,焚烧书籍,处决文人,以压制异见。 乾隆对收藏情有独钟,尤其是玉器。他派人搜罗各地珍品,宫中堆满瓷器和书画。他亲自题字在藏品上,留下许多铭文。作为皇帝,他一生统治63年,但晚年信任和珅,任由贪腐蔓延,导致朝政腐败。1799年,他去世,享年89岁。他的遗产包括庞大收藏,但也埋下清朝衰落的隐患。 乾隆十年,也就是1745年夏天,他去真武庙避暑时,发现了大殿前的一个大缸。这个缸被道士用来腌咸菜,表面焦黑,看不出原貌。乾隆一眼认出这是元代渎山大玉海。这件玉器重3.5吨,高0.7米,直径1.35到1.82米,周长4.93米,用独山玉雕成。缸身雕刻海水波涛和动物图案,如海龙、海马和犀牛,象征蒙古图腾。 渎山大玉海的起源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下令用一块5吨巨玉雕琢成酒器,花费五年完成。放置在广寒殿,用于宴饮功臣。元亡后,明军缴获它,视作珍宝,继续收藏在原处。万历七年,广寒殿失火,玉海损毁,表面爆裂焦黑,随后消失踪影。明朝灭亡前,它再无消息。 失踪后,渎山大玉海不知怎么流落到真武庙。道士捡到它,以为是普通缸子,就用来腌菜。康熙五十年,重修庙宇时,道士清洗它,才发现是玉质。从此,庙改名玉钵庵,但没人知道它的真实身份。乾隆到访时,认出它是传说中的元代酒器。他感叹道士们不知其价值,用国宝腌菜纯属浪费。 乾隆发现渎山大玉海后,下令用1000两黄金从真武庙购得。运回宫中后,他命工匠清洗和修复。四年内,进行四次修整,包括刮除污垢和重雕部分图案。乾隆亲自题诗在内壁,记录历史,并让翰林学士作诗刻在亭柱上。玉海安置在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专门建玉瓮亭保护它,用汉白玉石座衬托。 此后,渎山大玉海成为清宫重宝。乾隆晚年仍常查看它,作为收藏骄傲。他的统治延续到1796年禅让嘉庆,但实际把持朝政到死。军事扩张虽带来疆域扩大,却耗空国库。文字狱压制了思想,焚书事件多达数十起。和珅贪污案暴露后,嘉庆抄家时发现巨额财产,反映乾隆晚年管理松懈。 乾隆去世后,玉海留在玉瓮亭,历经清末动乱和民国时期,至今保存完好。1988年,原石座在法源寺被发现,进一步证实其历史。现在,它是北海公园的重要文物,吸引游客参观。乾隆的收藏事业虽丰富了文化遗产,但他的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清朝后期衰落。
公元1743年,康熙皇帝的幼子胤祕与其他皇族和乾隆皇帝一起聚餐,乾隆皇帝还没吃完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