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马思聪叛逃美国,谁料很多年以后,晚年的马思聪对自己的举动做出了辩解,认为他当初并非是叛逃,而是另有隐情。 1966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急匆匆跑到马思聪家门口,告诉马思聪不能再学小提琴了,外界已经把小提琴视为“资产阶级的象征”,演奏和学习被视作不合时宜的行为。 这个学生带着惶恐离开,而马思聪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退缩,而是整个音乐环境即将崩塌的征兆。 外界的舆论迅速改变,在许多人眼中,小提琴成了“西方的工具”,与新的时代要求相背离,曾经是民族音乐建设栋梁的马思聪,被贴上了“反动权威”的标签。 1966年6月,造反派闯进马思聪的住所,高喊口号,强迫马思聪贴上大字报,每日反复念读,要求“触及灵魂”。 不久之后,马思聪被带往“社会主义学院”,这里聚集了来自北京各大艺术院校和电影单位的五百多人,包括中央音乐学院的书记、系主任,还有知名的导演与演员。 所有人都被要求认罪、检讨、互相揭发,马思聪失去了小提琴,被迫从事劳役,生活的节奏完全改变,日子里充斥着羞辱和压迫。 在“社会主义学院”中,马思聪目睹了许多昔日同仁的落魄,有人因承受不住而病倒,有人因为压力不得不揭发朋友。 马思聪每天被要求写检讨,被要求承认“音乐有罪”,这种荒谬的境地让马思聪在屈辱与煎熬中度日,不久之后,马思聪又被押送回中央音乐学院,遭遇公开批斗。 马思聪的亲属在各地接连受难,马思聪面对家人支离破碎的处境,感到无力。 1966年11月,广播台取消了长期播放的《思乡曲》,改以《东方红》为开头曲,这让马思聪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曾经的荣誉与成就全被否定,未来没有归宿。 1967年1月,马思聪决定离开。马思聪筹集到五万港币,通过秘密途径联系到带路人,从深圳偷渡到香港,再从香港前往美国,这次出走意味着与祖国的长期隔绝。 抵达美国后,马思聪拒绝接受政治庇护资金,而是依靠拉琴和作曲维持生计,马思聪租住在简朴的小公寓中,墙上挂着齐白石和张大千的画作,家中用品大多从唐人街购买。 即便远在异乡,马思聪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生活习惯,这也是马思聪与故土保持联系的方式,外界对马思聪的评价出现分歧,部分舆论称马思聪为“叛逃者”,认为马思聪抛弃了祖国。 另一部分人则指出,马思聪是在无法忍受的环境下被迫离开,面对质疑,马思聪保持沉默。马思聪不争辩,只是继续在舞台上演奏《思乡曲》,继续谱写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马思聪用音乐回应世界,证明自己始终未曾背弃文化根源,1970年代后期,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国内传来新的消息,马思聪的名字逐渐被重新提起。 但马思聪并未立即接受回国的邀请,多年漂泊让马思聪心中仍有顾虑,同时身体也日渐衰弱,回归的计划一次次搁浅。 进入1980年代,马思聪依旧在美国讲学、演奏,生活虽然简朴,但马思聪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情,马思聪关注国内的变化,得知“四人帮”被粉碎后,他感到宽慰。 马思聪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情感,常常谈起对土地和人民的思念,1987年春天,马思聪因感冒转为肺炎,引发心脏病,被送往费城医院。 5月20日,手术未能成功,马思聪享年七十六岁,生命的最后时刻,马思聪未能实现回国的愿望,2007年12月,马思聪的骨灰被送回广州安葬。 马思聪的一生充满波折,但马思聪始终与祖国保持联系,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以蒙古民歌为基础,旋律中蕴含浓烈的乡愁,至今仍是中国小提琴曲的重要代表。 马思聪用一生证明了音乐家的坚守,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马思聪从未忘记祖国,也从未放弃民族音乐的创作,马思聪最终归来,音乐与名字同在。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马思聪——百度百科)
为什么卧底jc在卧底了很多年后不叛变?
【3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