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发现遗体下身有一个神秘的肉块,旁边还缠绕着三条素色的罗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的秋天,江西德安县一个村庄正在修建水塔,工人们在地里挖着土,铁锹忽然磕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 土层扒开,下面露出一排青砖,工地立刻停下,消息传到县里,文物部门的考古人员迅速赶到,随着清理范围的扩大,一座南宋时期的墓葬渐渐显露出来。 棺椁被运到博物馆后,专家们在灯光下小心地揭开,那一刻,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棺中躺着的女子竟保存得如此完好,皮肤虽然带着暗灰色,却仍带有些许弹性,连手指关节都能轻微活动。 要知道在江西这种潮湿闷热的地方,骨骼常常都难以完整留存,这样的保存状态实属罕见。 碑文上写着她姓周,生于1239年,卒于1274年,年仅三十五岁,她的丈夫吴畴是一位地方官,墓志上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能记夫姓与官职,女子的名字并未被刻下。 随着层层衣物被揭开,考古人员发现她身上穿着黄褐色的长袍,里面是轻薄的素罗抹胸,再往下竟是一条开裆裤。 这种设计看似突兀,却是宋代上层妇女在厚重衣裳下方便日常的巧思,几位年轻助手忍不住窃笑,但年长的专家神情凝重,这意味着当时的贵族女性确实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 让整个现场陷入寂静的,是更深层的发现,女子下身缠绕着三条素色罗带,每条仅两指宽,纤薄如蝉翼,上面依稀留着暗红的痕迹,在这些罗带旁,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块拳头大小的肉块。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空气中仿佛凝固,经过检查确认,这块肉块竟是脱垂的子宫,棺底铺着十四层丝棉褥子,全部被血迹浸透,深色斑痕触目惊心。 医学检测揭示出她死亡的真正原因,她在生产第三个孩子时因胎位不正而大出血,接生婆和家人无能为力。 那三条罗带原本是用来吸收经血或产后血污的月事带,却最终成为她离世的证据,那些浸透鲜血的褥子说明她曾经痛苦挣扎过很久,却依旧没能挽回生命。 这座墓不仅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也勾勒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她的骨盆变形,显示出从小裹足的痕迹,小脚也许换来体面婚姻,却让骨盆狭窄,增加了难产的风险。 宋代妇女生育就是走一趟鬼门关,即使是官宦之家也无法改变结局,贵族妇人能用上罗纱做成的柔软卫生带,农家女子只能依靠粗麻和草灰凑合,常常磨破皮肤溃烂。 一条细带分开了两个世界,但在生育的生死线上,却没有多少区别,这具遗体能够在地底七百多年后依旧保存完好,与她丈夫的安排息息相关。 棺木选用金丝楠木,内外多层涂漆,缝隙填满松香,底部铺石灰,还撒有水银,这些防腐手法层层叠加,使她的身体远超常规地保留下来,在潮湿的南方,这样的保存几乎是个奇迹。 不过水银的检测结果也带来一丝悲凉,南宋时期贵族常服用含水银的丹药求长生,却不知这会破坏凝血功能,她在生产时的血流不止,很可能与这些药物有关。 除了医学和工艺,墓中还埋藏了充满情感的符号,她的右手紧紧攥着一根桃枝,枝头缠着两个粽子,桃枝在古代象征驱邪,粽子寓意团圆,这种组合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丈夫希望她能安然走向另一个世界。 棺内还发现星宿彩绘,银河上镶嵌着几十颗银片,那是丈夫对妻子灵魂升天的祝愿,只是这些美好的祈愿终究没有改变她短暂的人生。 周氏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历史的缩影,宋代女性在生育上的死亡率高得惊人,每百名产妇就有数人死于难产,即使有金丝楠木的棺椁,有丝罗纱的月事带,她也逃不过这一劫。 她的死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生命的脆弱保护,而现代医学的发展正是对这种历史困境的最大回应,今天中国产妇死亡率降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剖宫产和现代医疗手段让无数母亲和孩子平安。 当她的素罗带被放进展柜时,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前来参观的年轻母亲推着婴儿车,学生们背着书包驻足观看。 她们或许不知道,眼前的三条带子和一块枯萎的子宫,曾经记录下一个女子生命最后的挣扎,她的命运,连同千百年前无数女性的痛苦,一起在这具遗体中被看见。 这场考古发掘最终不仅让世人认识了一个南宋官员的妻子,也让我们触摸到被历史遮蔽的女性群体,周氏没有留下名字,却在千年之后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她曾真实存在过。 她的遭遇让人唏嘘,也让人敬畏,从浸透血迹的丝褥到纤薄的罗带,从桃枝粽子的紧握到丈夫的厚重棺椁,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个秋天,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至今。 整整七百多年过去,她依旧安静地躺在那里,而今人从她的故事里读到的,不只是痛楚,更是文明一路走来的艰难与进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北方网——江西九江发现古代女尸 肉身未朽肤色如初(组图)
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
如梦菲记
2025-08-19 14:1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