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在革命战争中实际上是很孤独的,长征后期毛主席给彭老总做政委,那也是彭老总最后一次拥有政委。后来的岁月里,彭老总既是司令员,又是政委,有时候还是参谋长。[凝视] 1950年10月,彭德怀接到入朝作战命令时,身边只有一个参谋和一个警卫员,这位刚刚指挥西北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司令员,即将独自扛起志愿军总司令的重担。 此时距离他上一次拥有专职政委,已经过去了14年。 彭德怀的“孤独”并非一开始就有,1930年红三军团成立时,滕代远担任政委,两人配合默契。滕代远主抓思想政治工作,彭德怀专心军事指挥,红三军团因此战斗力强悍。 1933年滕代远调任后,杨尚昆接替政委职务,长征途中,正是杨尚昆的政治工作确保了部队士气,而彭德怀的军事才能让红三军团成为长征中损失最小的主力部队。 过雪山时,彭德怀亲自背着体弱的战士,杨尚昆则组织大家唱歌鼓劲。 1935年9月,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毛泽东担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这成了彭德怀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拥有专职政委搭档。 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原本应该配备政委,但战事紧急,加上他的资历威望,中央决定让他军政一肩挑。从此,这位“彭大将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独自征程。 抗战期间最能体现彭德怀“孤独”的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他独自决策发动这场大规模攻势。没有政委商量,没有参谋长协助制定详细计划,全凭他一人判断战机。 战役进行中,彭德怀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指挥作战,晚上亲自研究电报、批阅作战方案。副参谋长左权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但主要负责参谋工作,政治决策仍需彭德怀独自承担。 1942年5月,左权在反扫荡中牺牲,彭德怀彻底成了真正的“独行者”,那天夜里,他对着左权的遗体说:“老左走了,以后这八路军的事,都得我一个人扛了。” 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面对胡宗南27万大军的进攻,5万对27万,没有政委分担压力,没有其他将领商量对策。每次战役前,他都是一个人在作战室里踱步,思考战术安排。 青化砭战斗前夜,作战参谋发现彭德怀独自站在山头上,手里拿着敌我态势图,在月光下反复琢磨。那一仗歼敌2900余人,首战告捷,但决策的重压全在他一人肩上。 三年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从5万人发展到34万人,彭德怀既要当司令员指挥作战,又要当政委做思想工作,还要当后勤部长解决给养问题。部下们说,彭总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 为什么彭德怀长期没有专职政委?除了战争环境紧张、人才稀缺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特点。彭德怀为人刚直,决策果断,不喜欢拖沓讨论。 1947年沙家店战役前,有参谋建议先请示中央,彭德怀直接回绝:“战机稍纵即逝,哪有时间层层请示?我一个人担责任!”这一仗全歼敌整编36师,扭转了西北战局。 但这种“独行”也付出了代价,1959年庐山会议上,正是因为缺少政委这样的政治搭档,彭德怀在政治敏感问题上显得“不合时宜”。他直言不讳批评大跃进问题,最终遭到错误批判。 抗美援朝期间,彭德怀的孤独达到极点,面对陌生的现代化战争,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他不仅要指挥百万大军作战,还要协调中朝关系、处理后勤补给、应对国际舆论。 志愿军司令部里,经常能看到彭德怀深夜还在伏案工作的身影,有时他会走出指挥所,望着祖国方向自言自语:“这些娃娃们离家太远,不知道家里人担心成什么样子。” 停战协定签署那天,彭德怀没有表现出轻松,反而显得有些沉重,他对身边人说:“这一仗我们打得不够完美,如果有更好的协调配合,伤亡会更小一些。” 回望彭德怀的军旅生涯,从红三军团长到志愿军司令员,从有政委搭档到独自承担,这种变化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他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必然结果。 他的孤独不是无人理解的寂寞,而是责任太重、担子太沉的无奈,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兵的,就得有当兵的样子,该扛的担子一个都不能少。” 这样的彭德怀,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他用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本该几个人分担的重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如果当年彭德怀一直有政委搭档,他的军事生涯会有什么不同?是会更加辉煌,还是反而会束缚他的军事天赋?你觉得这种“孤独”对他来说究竟是负担还是成就了他?
扎哈罗娃怒怼芬兰总统斯图布8月19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电报频道发文怒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