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回忆说,毛泽东“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大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

运赛过去 2025-08-20 16:25:11

基辛格回忆说,毛泽东“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大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魅力。”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中国正乱成一锅粥,他从小帮家里干农活,体会到底层老百姓的苦日子。少年时去长沙上学,接触到各种新想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这让他开始思考怎么改变社会。1918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认识了不少知识分子,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1921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从此投身工人运动。 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农村根据地,推动土地改革,吸引大批农民加入。1934年,为躲避国民党围剿,他带队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损失惨重但抵达陕北,巩固了党内地位。抗日战争中,他指挥游击战术,扩大根据地。1945年后,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逐步控制大陆。1949年10月,他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此后,他领导土地改革和工业化,推动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型,直至1976年逝世。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当天下午毛泽东会见他和基辛格,会谈持续65分钟。双方背景对立,一个代表社会主义,一个代表资本主义,隔阂20多年。毛泽东掌控节奏,从哲学入手,谦虚否认自己著作价值,尼克松则称赞其影响国家与世界。 毛泽东回应只改变了北京周边地方。谈到蒋校长,毛泽东提到互称匪帮,周恩来补充细节。尼克松分享贫困出身相似点。讨论国内反对势力,毛泽东提飞机外逃事件,周恩来解释蒙古坠毁。国际问题上,毛泽东让周恩来处理,自己专注抽象话题。基辛格后来回忆,毛泽东影响力源于内在魅力,非外部排场,他意志力高度集中,眼神透出洞察力。 这次会晤虽短暂,却勾勒出上海公报框架。基辛格事后分析,每段内容都对应会谈一句话。毛泽东思绪敏捷,尽管说话困难。基辛格被震慑,视毛泽东为意志力大师,仅次于戴高乐。会晤氛围轻松,但严肃主题隐含其中,如瓦格纳歌剧序曲需发展显现含义。 会晤后,尼克松在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继续与周恩来谈判。2月25日去杭州游西湖,讨论合作。26日到上海,2月28日签署上海公报,承认分歧,但同意台湾和平解决,推动贸易、科技、文化交流。这份文件开启中美正常化,影响全球战略。 公报后,美国1973年签署巴黎协定,从越南撤军。中美设联络处,促进对话。1975年福特访华,继续磋商。1978年卡特政府谈判,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美国承认一个中国,断绝台湾官方关系。此后经贸增长,1980年代技术合作扩展,平衡国际力量。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