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俄罗斯最新战况! 俄罗斯国防部 8 月 19 日凌晨对乌克兰炼油厂发动的集群打击,本质上是一场针对现代战争 "血液" 的精准外科手术。这场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切断顿巴斯乌军集团的燃油补给,因为燃油不仅是坦克、装甲车、战机的动力来源,更是维持前线部队机动性和火力持续性的关键。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这一招直接掐住了乌军的咽喉。 首先得说说乌克兰炼油厂的重要性。克列缅丘格炼油厂是乌克兰最大的石油加工中心,战前年加工能力达到 300 万吨,其中 130 万吨原油通过阿塞拜疆控制的敖德萨港口转运。这个厂不光供应乌克兰国内民用燃油,更是顿巴斯前线乌军的 "命根子"—— 顿巴斯战场上的乌军几乎 100% 依赖这里的燃油。俄军早在 2022 年就多次打击该厂,但 2025 年 6 月的两次集群打击直接让全国 30% 的炼油产能永久消失,8 月 19 日的袭击更是雪上加霜,导致 60% 的产能彻底瘫痪,修复至少需要 18 个月。 这种持续打击的效果很明显:乌军前线部队开始出现燃油短缺,恰索夫亚尔战场上的乌军第 68 猎兵旅就因为燃油耗尽,12 辆 "布雷德利" 战车直接瘫痪在公路上,成了俄军无人机的活靶子。 俄军这次打击用的武器也很讲究。他们动用了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Kh-101 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 - M 弹道导弹和沙赫德 - 136 无人机等多种高精度武器。"匕首" 导弹速度超过 10 马赫,还能机动变轨,根本没法拦截,2022 年首次实战就摧毁了乌克兰的大型弹药库。这次打击中,12 架沙赫德 - 136 无人机精准命中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直接把 30 吨重的反应塔炸飞,随后集束弹头在厂区上空引爆,子弹药覆盖半径超过一公里。这种多武器协同的打击方式,既保证了摧毁效果,又最大限度降低了自身损失。 从历史经验看,打击能源设施向来是战争中的 "必杀技"。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石油设施的轰炸直接导致科威特 700 多口油井起火,每天烧掉 71 万吨石油,相当于全球日产量的 12%,伊拉克军队的机械化部队彻底失去了机动能力。二战期间,盟军对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炼油厂的轰炸更经典,1943 年 8 月的一次空袭就摧毁了该厂 40% 的产能,德国石油供应锐减,直接影响了东线战场的坦克和飞机部署。俄军这次行动,本质上是在复制这些成功案例。 打击炼油厂对乌军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前线作战能力下降。顿巴斯战场上的乌军机械化部队没了燃油,坦克、装甲车跑不动,火炮和火箭炮也没法转移阵地,只能被动挨打。更要命的是,燃油短缺还影响了弹药运输 —— 乌军每天需要 2000 辆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但燃油不足导致运输量锐减到 300 辆,前线士兵抱怨 "子弹比伏特加还稀缺"。其次是国内经济崩溃。乌克兰本来就依赖进口能源,炼油厂被毁后,全国天然气储备降到危险水平,工厂减产,居民用电不稳,欧洲市场的石油产品价格也跟着波动。匈牙利更惨,乌克兰袭击友谊输油管道导致其 85% 的石油进口中断,直接引发外交危机。 国际层面的连锁反应也不小。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在乌克兰投资超过 2.94 亿美元,这次炼油厂被炸后,不仅损失了稳定的市场,还得拨款 200 万美元援助乌克兰修复设施。土耳其作为阿塞拜疆的盟友,已经表态要介入调停,批评俄罗斯把中立国拖下水。全球能源市场也跟着调整,中国和印度开始增加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原油进口,欧洲则陷入能源安全困境。 不过,俄军的打击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乌克兰通过土耳其、匈牙利等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渠道依然存在,这些国家把俄罗斯原油加工后再转运到乌克兰,虽然成本上升,但短期内还能维持供应。此外,乌军也在尝试反击,2025 年 1 月就用无人机炸了俄罗斯梁赞炼油厂,烧毁三个油库,导致乌斯季卢加港周出口量减半。这种互相打击能源设施的做法,让战争进入了 "能源绞杀" 阶段,停火协议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总的来说,俄军这次打击炼油厂的行动,是一次典型的 "断粮战术"。通过精准摧毁关键能源节点,俄军试图从根本上瓦解乌军的作战能力。但战争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乌克兰的反击和国际社会的反应,都可能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就像二战时的普洛耶什蒂轰炸,虽然暂时削弱了德国,但也加速了盟军的胜利进程。这次炼油厂打击的最终影响,还得看后续战场上的变化。
库尔斯克6万大军防不住乌军渗透?俄军防线咋成了“筛子”?2025年8月23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