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研究日军侵华,发现日军和德军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德军是干坏事的职业军人,他

芸霄记史 2025-08-21 10:22:09

[月亮]研究日军侵华,发现日军和德军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德军是干坏事的职业军人,他们杀人是执行命令,而日军不一样,他们的暴行里带着一种近乎野蛮的狂欢感!   1937年南京被攻陷后,日本士兵涌入城里,不是去维持秩序,而是四处搜捕平民。他们三五成群地追着人跑,随便抓到谁都能用刺刀、机枪解决。   过程没有统一的指令,军官装作没看见,士兵就把杀人当作彼此间的较量。很多人甚至拍下屠杀的画面,寄回国内当作炫耀的“战功”,报纸也把这些事情写成了所谓英雄事迹。   而在基辅郊外的巴比亚尔峡谷,德国军队的做法却是另一种冷酷。他们同样杀了很多犹太人和平民,但方式高度组织化。   人被排列到坑边,士兵举起枪一批一批射杀,场面像是流水线作业。军官全程监督,士兵只要按指令开枪,不多说一句话,更不会把照片寄回家展示。这不是热情的狂欢,而是纪律下的麻木执行。   这两种表现背后的社会和军事环境完全不同。日本士兵从小接受军国主义教育,被灌输为天皇而死是最高荣誉。在部队里,谁不狠就被同伴看不起。   军官也借助这种氛围,推动暴行一次次升级。相比之下,德军更偏向于命令体系,士兵完全依靠上级指令行动,把责任推给上面,最终都归到元首那里。   从心理层面来看,日军更像是责任在横向上被稀释了。大家一起竞争,谁都不想落后,于是越来越残忍。   而德军则是责任向纵向转移,把一切压在命令上,士兵觉得自己只是工具。于是,一个变成了主动沉浸在暴行里的集体,一个变成了冷漠麻木的机器。   战后,这种差别还在继续发酵。德国社会整体反思“服从命令”的罪恶,不少士兵承认过错。而很多日本老兵却依旧把往日行径当作荣耀。这种长期的差异,本质上源自当初教育和文化的不同。   两国军队在暴行上的不同表现,提醒人们要把战争放在更深层次去理解。战争的毁灭不仅来自武器,更来自思想。   如果一个社会告诉年轻人,杀戮是荣誉,那么当他们走上战场时,就不再把人命当回事,反而会视作证明自己的机会。   而如果一个体制强调绝对服从,士兵也可能在心理上把自己当作冰冷的工具,不再对生命有任何感知。   两种情况都说明,人性一旦被集体思想和制度操纵,就会变得失控。今天来看,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警示,下一代如果被极端思想影响,历史灾难就可能重演。   因此,除了记住这些惨剧,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上的防线,比武器更重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