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瑞战死缅甸19年后,乾隆见到了当年跟随明瑞的穆克登阿。乾隆问穆克登阿,当年明瑞为什么不突围?穆克登阿答,明公自忖战败,无颜面对皇上。他虽然知道皇上不会处罚他,但他也觉得有愧于皇上。 乾隆三十三年的冬天,北京紫禁城养心殿里年近花甲的乾隆帝,紧攥着一份八百里加急军报。 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看到皇帝的表情,吓得不敢吭气。 良久,一声低吼传来:“废物!都是废物!” 伴随着“哐当”一声脆响,御用的青玉盖碗被狠狠摔在地上。 因为,这份染血的奏报,宣告了云贵总督、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在缅甸前线兵败身死的噩耗。 他曾被乾隆帝寄予厚望、视若子侄的满洲贵胄,最终未能兑现他出征时“荡平缅甸”的豪言。 明瑞,出身满洲勋贵富察氏,乃大学士傅恒之侄。 他自幼长于宫禁之中,却无纨绔之气。 少年时,他痴迷弓马,常缠着军营老兵习练武艺。 二十岁便随军征讨准噶尔,初露锋芒,曾率三百轻骑长途奔袭,斩获敌酋,归来时血染征袍。 乾隆见他英姿勃发,勇猛果敢,赞道:“此子肖其姑父!” 正是因为他的勇毅深得帝心。 当清缅战争陷入胶着,朝堂上撤兵与增兵之争时,明瑞挺身而出请缨。 “臣愿领精兵五千,半年之内,必为陛下荡平缅甸!” 他深知缅甸山高林密,战事艰难远超塞北,但他更清楚,乾隆要的是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挑战。 出征之日,乾隆亲临午门相送,将一柄御用腰刀赐予明瑞。 明瑞单膝跪地,双手接过,朗声道:“臣若不能取胜,必以死谢罪!” 从此这句铮铮誓言,回荡在宫门之间,却一语成谶。 大军深入缅甸,方知“蛮荒”二字的分量。 热带暴雨,道路泥泞,湿热难忍,士兵们衣甲尽湿,恶疮遍体,呻吟不绝。 而粮道漫长,补给时断时续。 身为主帅的明瑞,与士卒同甘共苦,带头啃食树皮,将有限的干粮分给伤兵。 在蛮结遭遇缅军主力,他身先士卒,身中三箭仍浴血奋战。 战局一度出现曙光,胜利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致命的裂痕出现在后方。 按照既定方略,参赞大臣额尔登额应率部从猛密方向进军,与明瑞在阿瓦城下会师,形成夹击之势。 但额尔登额却贪生怕死,听闻前方有缅军设伏,竟裹足不前,在安全地带逡巡观望整整二十日! 明瑞派出的求援信使,九死一生冲破重围,带回的却是令人绝望的消息。 “额大人言,瘴疠肆虐,道路艰险,恐难前行。” 此时,明瑞所部已被优势缅军重重围困于小孟育,粮尽援绝,陷入绝境。 小孟育的丛林,成为明瑞最后的战场。 箭矢耗尽,士兵们疲惫不堪,伤病交加。 为维系最后一点士气,明瑞忍痛下令宰杀自己的坐骑分食士卒,自己则背靠一棵参天古树,默默咀嚼草根。 在夜幕降临后,他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命令副将率领尚有行动能力的伤兵及主力万余,趁夜色拼死突围,撤回国内。 自己则亲率八百死士,断后阻敌,为袍泽争取一线生机。 最后的厮杀,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缅军,明瑞毫无惧色,挥舞着乾隆御赐的镶金腰刀,浴血奋战。 乱箭如雨,他身中数箭,仍如磐石般屹立不倒,直至力竭。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紧握着那把象征荣耀与责任的腰刀,身躯至死未曾倒下。 他以最惨烈的方式,践行了出征时的誓言。 而他剩下的主力,在他的拼死掩护下,得以突围,万余人成功撤回云南。 明瑞战死的噩耗传至京城,正值乾隆在圆明园赏荷。 初闻奏报,乾隆手中名贵的茶杯失手跌落,摔得粉碎。 他怔立良久,随即厉声斥骂。 而这份怒火,源于痛失爱将的锥心之痛,更源于天朝威严被严重冒犯的暴怒!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畏敌不前、坐视主帅覆灭的额尔登额! 乾隆开始了报复,额尔登额被锁拿进京,在明瑞灵前被凌迟处死。 副将谭五格被斩首示众,举荐额尔登额的富德将军,虽贵为勋臣,亦被革职下狱。 乾隆的怒火并未止步于此,他下令彻查严惩,额尔登额之父被褫夺官职,终身监禁。 有大臣婉言劝谏,乾隆却厉声驳斥:“误国者,罪不容诛!朕要让天下人知晓,怯懦误军,是何下场!” 明瑞灵柩归国,乾隆亲率王公大臣出城迎柩。 望着覆盖黄旗的棺椁,这位刚强的帝王,终是老泪纵横,当场写下“于斯痛何极,未得凯歌还”的悲怆诗句,追封明瑞一等诚嘉毅勇公。 十九年光阴荏苒,乾隆五十二年,垂垂老矣的乾隆帝在宫中召见当年跟随明瑞血战缅甸、侥幸生还的旧部穆克登阿。 乾隆问及当年小孟育绝境,明瑞为何不随主力一同突围求生? 穆克登阿垂首,道出明瑞临终心境:“明公自忖战败,有负圣恩,虽知陛下仁厚必不深责,然其心愧怍,无颜再见天颜,故决意断后,以死明志。” 此言一出,乾隆怔然,十九年前小孟育的身影,午门前接刀立誓的年轻面容,与眼前老臣悲戚的陈述重叠在一起。 明瑞之死,是乾隆盛世光环下一道深刻的暗痕。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乾隆王朝》⑩ | 乾隆与世长辞,一个时代的落幕)
乾隆收到兆惠被数万叛军包围在黑水营的消息后,认为肯定活不成了,下令晋封兆惠为一等
【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