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指尖流沙呐 2025-08-21 12:21:36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女主角“九儿”的原型已定为史可,这是一个几乎注定能改变命运的角色,谁能出演,谁就有机会被推向整个时代的聚光灯,史可被通知后,立即投入准备,她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开始翻阅小说,逐字琢磨九儿的性格与经历,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在高粱地里成长、抗争、燃烧的女子,她每天在排练厅里演绎不同场景,不断推敲每一个动作与眼神,力求贴近角色的灵魂。 与此同时,张艺谋也在反复研究剧本,他一边修改台词,一边设想镜头如何捕捉到那种野性与张扬,九儿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他清楚不能出半点差错。 就在史可全力准备时,巩俐刚刚结束外拍返回学校,得知《红高粱》正在选角,她被九儿的命运深深吸引。 这个角色的生命力、那种直接面对困境的姿态,让她无法平静,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第一人选,但内心的冲动驱使她主动去争取,于是,她递上简历,要求一次试镜。 张艺谋在摄影棚里看到了巩俐,她站在镜头前,不同于史可的稳妥与饱满,而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质感,摄影机记录下她的每一次转身,每一个表情,画面里展现出的力量令在场的人不安。 顾长卫看了底片,认定巩俐的表现更适合大银幕,史可和巩俐之间的角逐让张艺谋陷入两难,他已经与史可达成初步意向,但巩俐的表现实在难以忽视。 几天的犹豫与权衡之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要的不是“符合原著”的安全,而是能在镜头前迸发出新能量的人,他拍板选择巩俐,史可只能黯然离开。 这一决定注定引发波澜,但张艺谋顾不得那么多,他投入到更艰难的筹备中,剧组抵达山东高密时,眼前的高粱让他心凉,当地旱地高粱又矮又稀,完全无法满足银幕所需。 故事里的九儿要走在如同墙壁般浓密的高粱间,现实却给不了这样的场景,张艺谋没有退路,他立即拿出四万元巨资,请来两百名农民重新种植一百亩高粱。 为了让农民们安心劳作,他郑重承诺,所有收成都归农民,剧组只要高粱长成的景象,他知道这笔钱足以让人心动,但能否真正换来预期的画面,仍要冒险。 终于,在他的逼迫与坚持下,那片高粱渐渐浓密,翻起了真正的绿色波浪,而张艺谋并不是随意找到《红高粱》这部小说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莫言的文字,粗粝、原始、充满生命的力量,这正是他要寻找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要买下版权。 张艺谋带着诚意找到莫言,直言要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当张艺谋提出的800元,莫言没有任何的讨价还价,甚至没有过多问细节,当场同意把小说交给了他。 双方只花了几分钟就敲定了版权,这种干脆仿佛天意注定,回到剧组,张艺谋日夜修改剧本,每一处细节,他都要推敲,人物命运的转折、场景调度的安排,他一遍遍改动。 他常常在纸上反复涂改,只为捕捉那种真实的生命力量,他清楚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他人生的背水一战。 而演员们也在承受着超乎寻常的考验,姜文在酷热的烈日下反复扛轿奔跑,肩膀磨破皮又愈合再裂开;巩俐为了一个镜头,在粗糙地面上翻滚数十次,脚踝和手臂被划得血迹斑斑。 剧组上下都在拼命,只有一个目标:把这部电影拍出来,等到影片终于完成,它不仅在国内引发轰动,更在海外电影节一举夺得大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人们记住了那片高粱地,记住了九儿,也记住了张艺谋、巩俐和所有为此拼命付出的人,而最初的那个场景却始终让人难忘。 一个年轻导演带着800元找到一位作家,两人几分钟就敲定了一桩买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漫长博弈,却掀开了中国电影历史的新篇章。 (主要信源:人民网——莫言披露《红高粱》改编电影往事:版权仅800元)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