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对日本动手 公开宣布一个重大举动 日本抗议:不可接受! 俄罗斯总统普京彻底打破对日外交的克制,选择在具有特殊历史象征意义的8月6日——广岛原子弹投下纪念日——高调宣布,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进行大规模实弹军事演习。 演习地点直指色丹岛,参演部队规模空前,配备新型“棱堡”反舰导弹系统与无人侦察打击编队,俄军还特意强调“演训内容将包括复杂地形下的两栖防御与反登陆作战”。 这不是一次常规军演,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宣示。俄罗斯在对日政策上,正从模糊转向明确,从保守转向强硬。 日本政府则在第一时间表达“强烈抗议”,外务省措辞罕见地使用“完全不可接受”,但从反应节奏到实际影响,更多是一种姿态,而非回应。 这场军事动作背后,不仅是俄日岛屿争端的激化,更是俄乌战争外溢效应在亚太地区的一次集中体现。 在西方全面围堵下,俄罗斯正加速向东方调整战略重心,而对日本的强硬,显然也是向美日同盟发出的信号。俄罗斯为何选择此刻出手?答案隐藏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 自2023年以来,俄军在千岛群岛的演习频率同比激增40%。不仅如此,此次演习首次引入了“棱堡”导弹系统,该系统射程可覆盖北海道部分沿岸区域,形成对日本西南诸岛军事部署的实际牵制。 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废除1992年与日本签署的《联合开发协议》、取缔“北方领土归还联盟”等团体的活动资格,还主动释放出向中国投资者开放南千岛群岛开发项目的信号。 显然,这是一场有组织、有节奏的全领域反制。而在日本一侧,面对俄罗斯的突然出招,却陷入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2023年,日本外务省对俄“严正抗议”多达23次,却未换来任何实质性让步。 外交语言“强烈关注”“不可接受”已经沦为空洞的惯用语。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虽紧紧依靠美日同盟,却在俄日争端上缺乏独立筹码,更难以在现实博弈中施加有效的压力。 俄日之间围绕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主权争议由来已久。 根据1945年《雅尔塔协定》,苏联接受美英请求对日作战,战后接管南千岛群岛,并在1956年苏日联合声明中曾提出可向日本移交其中两个岛屿,但未能最终落实。 此后,俄日就和平条约问题进行了16轮首脑会谈,最终在2022年因日本加入对俄制裁而彻底中断谈判。那么,俄罗斯为何如此重视这些岛屿?答案不止主权,更关乎战略。 从军事角度看,南千岛群岛扼守宗谷海峡,是俄罗斯远东舰队出入太平洋的咽喉要地。一旦控制权旁落,俄军在东北亚将陷入被动包围态势。 从资源角度看,根据俄地质部门勘测,该海域蕴藏约16亿吨石油当量的储备,稀有金属如铼、铌等储量亦可观。 更关键的是,这些岛屿还是俄罗斯通往北极航道的东向门户,控制权直接关系到未来北极资源竞争格局。 正因如此,俄罗斯对日本的“和平谈判”耐性已接近零点,转而以武力威慑和法律反制作为主轴,彻底按下谈判“暂停键”。而对于日本来说,选择极为有限。 即使在2023年更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日本将俄罗斯列为“重大现实威胁”,并提出在北海道部署升级版12式反舰导弹,但仍面临兵力分散、战略纵深不足等硬伤。 在美日联合军演中虽多次演练“夺岛作战”,但其实战能力与地理距离都难以形成对俄实质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也愈加引人关注。 中俄舰艇联合巡航已逐步常态化,在日本周边形成新的战略平衡。而俄罗斯主动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南千岛群岛开发项目,无疑在地缘政治上释放出明确信号。 亚太博弈的棋盘上,日本正被边缘化。美国的角色同样微妙。 虽然美日韩三边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核保护伞”也被频繁提及,但美国对千岛群岛的主权争议长期保持“中立”,其真正关切的仍是牵制中国与掌控第一岛链。 日本在这一博弈体系中,不过是工具性的节点,其对俄政策独立性几乎为零。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社会对此类领土争端几乎无法提供有效解决机制。 联合国对领土争议缺乏强制手段,G7虽然口头批评俄罗斯,却无法影响其具体动作。东盟等区域组织更是爱莫能助。俄罗斯此举,既是对日本的直接警告,也是对整个亚太战略格局的挑战。 它正在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在实力政治回归的时代,模糊边界、历史争议、外交辞令都将让位于铁与火的现实较量。 而日本,面对一边是美国的战略牵引,一边是俄罗斯的武力威慑,再加上中俄协作形成的地缘新态势,已然陷入四面楚歌的战略孤岛。 这场俄日之间的角力,不止是岛屿之争,更是大国秩序重构的一面镜子。在这场博弈中,谁能读懂现实、顺势而为,谁就能在风云变幻的亚太棋局中占得先机。
普京对日本动手 公开宣布一个重大举动 日本抗议:不可接受! 俄罗斯总统普京彻底
飞绿说历史
2025-08-21 14:28: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