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四川的蜀锦距今有上千年历史,与云锦、宋锦、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如今,这种传统织造技艺牵手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向世界展示中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也重现着千年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联通世界的荣光。
▲7月20日,四川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展出的成都大运会奖牌。(图片来自中新社)
机杼相和,贝锦斐成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繁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古蜀国桑蚕养殖业发达,第一代国王名号“蚕丛”象征对蚕的崇拜。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立人像服饰有蜀锦、蜀绣特征,金沙遗址出土有丝织品印痕,成都百花潭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壶刻有“采桑图”……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都仿佛讲述着蜀锦在这片土地上的起源与发展。
“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西晋人左思在其《三都赋》中如此描述当时成都织锦业的盛况。“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中描述春雨之后成都繁花似锦的美景。早在汉代,成都就有蜀锦专管机构“锦官”,锦官城逐渐成为这个城市的代称。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介绍,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长,为“天下母锦”,它在成都土生土长,根植于蜀文化,纹样有蜀地特色,包括祥禽瑞兽、花鸟草木、人文地域等,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应用广泛,生活化程度高,在历史浮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蜀锦多用于衣服面料和床上用品,“那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结婚都会用蜀锦做四床被面。”如今,蜀锦在传统服饰、婚庆服装、床上用品、装饰品、各类文创产品中都有使用。
▲6月7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工人在调整丝线。(图片来自新华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比如七上八下、一丝不苟、丝丝入扣、错综复杂等,都是来自蜀锦织造工艺。它共有四大工艺70多道工序,从天然桑蚕丝的浸泡、染色、络丝、捻丝、并丝等开始,再按照意匠图,运用挑花架编结花本,确定不同颜色丝线的显隐。将花本过渡到纤线上后,再转移到织机上,把经线与花本以打结的方式连接起来,完成结本。一万多根丝线,每一根丝线都要装进纵框,还要穿过前面的主扣,这就是丝丝入扣、错综复杂。蜀锦的织机就像一台编程机,对丝线的排列组合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编程。”胡光俊介绍。
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了多综织机模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织机出土现场还散落着15个漆木织工俑——4名男性似乎正在脚踩织机踏板,女性织工手姿态各异,俨然是汉代成都织锦工场实景的模拟再现。
千年蜀锦织就成都大运会的“蓉光”
“蜀锦历史悠久,在绶带的整体呈现上既要保留蜀锦的传统技艺,体现成都的历史文化,又要进行时尚化处理,体现成都朝气蓬勃的一面。”胡光俊说。
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宽2.5厘米、长105厘米左右,正面由宝蓝色铺底,绸面绣有芙蓉花和太阳神鸟图案,背面采用中国红搭配金色祥云纹,整体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美感。绶带两边的纹样拼起来可以组成一朵完整的芙蓉花,这也契合了中国人“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
▲7月7日,胡光俊展示大运会奖牌绶带纹样,其中有芙蓉花、太阳神鸟、棋盘格及大运会会徽。(图片来自新华社)
绶带在阳光不同的折射角度下,会产生不同的光彩效果,颇有古人描述的“发文扬彩,转代无穷”之意趣。这与蜀锦复杂的织造工艺密不可分。
“你用手摸一摸就明白了。”胡光俊神秘地说道。
整条绶带很厚重,绸面上有纹样的地方有凹凸感,没有纹样的地方很柔和。胡光俊介绍,蜀锦采用重经多纬技术,呈现的结构有平纹、斜纹、缎纹和这几种结构的变化组合。
“这样织造出的蜀锦,不仅光彩流转,鲜艳夺目,而且正反面呈现不同的完整图案,不会呈现乱糟糟的走线。虽然看上去凹凸不平,但抚摸一下,会有婴儿肌肤般的平滑感。”胡光俊说。
成都与世界的美好对话
历史上,蜀锦不仅风靡中原,还以贝锦、黄润、橦华布随着张骞“凿空”西域而流转于“丝绸之路”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1995年从地下“重现人间”,证明“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历史描述,绝非为虚。
法国归还中国的敦煌文书复制品上,清楚记载着五代十国时期,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招徕顾客、叫卖蜀锦的场景。那些满载蜀锦的马匹,陆续从成都出发。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商人们的吆喝声,蜀锦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瑰宝。
如今,历经发展,蜀锦既是成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在大运会即将举行之际,成都再一次向世界亮出这张引以为豪的名片。
胡光俊希望,成都大运会上的蜀锦绶带,也能给蜀锦带来好运。“连接运动员与奖牌的那根绶带,寄托着成都作为东道主的礼遇和祝福,蕴含着中华美学的细节。通过大运会,讲好蜀锦故事、成都故事和中国故事,用它织出繁荣美好,如同千年前它在“丝绸之路”上的流转,实现成都与世界的美好对话。”(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环球》杂志、《四川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