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万教师参赛,只有588门课杀进决赛 上外第一次拿到全国奖,靠的竟是一门“生活语言学” 王雪梅教授把课堂搬进世界语言博物馆,让学生用方言点咖啡、用多语写菜单。她搭的“一体两翼三研”框架,简单说就是:师生一起当研究员,对话+项目双驱动,学完马上上街验证。评委看完课堂实录,直接给了新文科正高组二等奖。 为什么能突围?学校没砸钱做包装,而是把比赛当成体检:备赛一年,专家听一遍课提一次刀,教案改了17版,PPT删掉86页。老师累到深夜,学生却越学越嗨,期末作业从论文变成“给社区设计多语导览”,直接落地。 这场全国赛像一面镜子,照出教学创新的真相:不是技术堆料,而是把知识放回真实生活,让师生一起解决真问题。奖是结果,过程里长出的能力才是礼物。 课堂离生活越近,未来就离你越近。
刚刚看到清华大学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主持人的一句话说得很有艺术。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