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8月22日发文说:“中共是地球上文化多样性和宗教自由的最大威胁

全球秒报君 2025-08-22 17:44:42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8月22日发文说:“中共是地球上文化多样性和宗教自由的最大威胁之一。自由世界必须反对北京针对西藏文化和宗教的运动。” 这一指控与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预判而非事实依据的政治叙事。 西藏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区现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余处,僧尼约4.6万人,每年举行宗教活动千余场。 此外,西藏语言文化传承得到系统性支持: 藏语文成为必修课程,双语教育覆盖率达100%;《格萨尔王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这些事实与蓬佩奥所谓“文化灭绝”的指控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部分政客常将“文化保护”简化为静态的博物馆式存续,而忽视文化的发展性。 西藏的现代文化实践——如数字藏文输入法的开发、藏戏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国际研究合作——恰恰体现了文化在创新中传承的活力。 西藏的宗教自由保障具有明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近年来,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宗教场所的修缮工程投入超5亿元,每年赴拉萨朝圣的信众超百万人次。 与此同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改革实践也在推进,例如寺庙通电、通网、通公路的“三通”工程,既保障了僧尼的基本权益,也促进了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融。 蓬佩奥的言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宗教自由是否意味着拒绝任何形式的规范? 全球范围内,宗教活动均需符合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基本法律原则。 西方国家对极端宗教势力的打击措施(如法国《反分离主义法》)同样体现了这一平衡逻辑。 蓬佩奥的发言反映了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选择性关注”现象。 西方舆论常将西藏议题符号化,忽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貌。 例如,西藏人均寿命从1951年的35.5岁提高至72.19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90%,这些关乎民众基本福祉的进步却鲜少被国际媒体提及。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文化多样性的话语权应由谁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但某些西方势力却将自身价值观作为普世标准。 这种话语垄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与真正的多样性理念背道而驰。 西藏的实践为全球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如藏文文献数据库)实现文化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文旅融合(如“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促进文化价值转化。 这种“保护-发展-共享”的模式,或许比单纯指责更具建设性。 当今世界面临文化同质化与极端主义的双重挑战,真正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 中国在西藏实施的教育扶贫、生态补偿、传统医药振兴等政策,实际上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多项指标(如减贫、教育公平、生态保护)高度契合。 谁在定义“自由”? 蓬佩奥所言“自由世界”的概念本身值得商榷。 当美国本土发生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种族平等争议、欧洲多国立法禁止宗教标志在公共场所展示时,西方是否拥有道德权威来定义“宗教自由”和“文化保护”? 更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体系: 非洲联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拉美国家发起“原住民知识复兴计划”,这些实践正在重塑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范式。 西藏的案例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文化话语权不再由单一中心垄断,而是通过多元文明的对话重构。 在未来全球文化治理中,是坚持对抗叙事,还是探索共同价值?

0 阅读:1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