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直接点名要中国交钥匙,这不是合作,是拆门。过去五年,他们先用市场换图纸,再把中企工程师请去建厂,图纸学完就查税、冻结账户,套路和当年欧美对付我们一模一样。企业想躲国内卷,跑去印度,结果生产线刚投产,本地“合作伙伴”已复制出八成相似设备,价格砍一半,订单直接归零。要知道,技术一旦出境,就像水泼地,收不回来。市场再大,也填不满被掏空的实验室。 2025年2月,印度某法院驳回了中国光禾能源的上诉——这家光伏企业指控印度阿达尼集团盗用其TOPcon技术,却因印方“本地技术适配”的辩解败诉。 同一时间,印度电力部抛出的特高压项目招标书中,明确要求中标企业需提供换流阀全套设计图纸,否则视为“不具备本地化能力”。 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印度的算盘:不是要合作共赢,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把中国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的核心技术全“拿”到手,这种拆门式的索取,和当年欧美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套路如出一辙。 回溯过去五年,中企在印度栽的坑,大多始于“市场换技术”的诱惑。 2020年,锐科重工为拿下孟买港口隧道项目,答应印方“提供基础装配图纸”的要求,还派6名工程师驻场培训。 可培训刚结束,印度本土企业马恒达重工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盾构机,拆解后发现关键零件尺寸误差不超过0.5mm,连液压系统的管路布局都高度相似。 更糟的是,锐科重工后续两条隧道的订单被直接截胡,前期投入的2.1亿元建厂资金几乎打了水漂。 手机行业的遭遇更具代表性。 2021年,星耀科技为抢占印度市场,在德里建了年产1000万台手机的工厂,还帮印度搭建起从屏幕组装到整机检测的产业链。 可2023年,印度税务部门突然以“转移定价”为由,冻结星耀科技28亿元资金,理由是“向中国总部支付的技术授权费过高”。 同期,vivo被查封119个银行账户罚5.6亿,OPPO被强征37亿“税款”,最后vivo还被逼着向塔塔集团出售51%股权——技术教完了,市场占了,中企却成了被踢走的“垫脚石”。 印度获取技术的手段,远不止“合作陷阱”这一种。 2024年,恒能电气参与印度“北电南输”项目时,印方监工借着检查设备的名义,偷偷拍摄换流阀内部结构。 某国防高校的水声工程实验室里,印度留学生试图偷拍潜艇隐身技术参数,被安保人员当场发现。 这些隐蔽的窃密操作,往往伴随着后续的“技术反杀”——恒能电气的换流阀技术被仿制后,印方以“本地企业更具成本优势”为由,取消了后续的配件采购订单。 可即便拿到了技术,印度也难以突破核心瓶颈。 锐科重工的盾构机主轴承,是研发团队在辽宁试验场经历243次疲劳测试、投入4.1亿元才搞定的“镍铬合金+陶瓷涂层”配方,印度仿制品的轴承寿命仅为中国产品的60%,故障率高达40%。 如今,中企终于从这些教训里醒过神来,开始主动构建防线。 锐科重工把盾构机刀盘材料拆成“基础成分+保密添加剂”,在印只提供基础数据,添加剂由国内统一供应。 恒能电气将特高压软件分为“本地运维模块”和“核心控制模块”,核心模块部署在国内云端,印方只能通过加密接口调用。 全球技术合作从来讲究“互利”,德国向中国出口盾构机时,从不外传核心设计图纸。 日本输出新干线技术时,关键部件仍由日方供应。 印度这种“先骗技术、再搞打压”的操作,不仅让中企寒心,更暴露了其工业基础的薄弱——没有几十年的研发积累,没有无数次失败的试验数据,就算拿到了图纸,也造不出真正的核心技术。 中企现在终于明白,市场再大,也不能拿技术家底去换,守住核心技术,才是守住长远发展的底气。 对此,有网友表示看懵了,印度这操作哪是合作?先靠法院偏袒压企业,再用招标逼交图纸,明抢都没这么理直气壮。 中企早年太实在,以为掏技术能换市场,结果成了免费培训班,还好现在终于学会设防,核心技术绝不能松口! 还有的网友表示,锐科重工 2.1 亿打水漂、vivo 被逼卖股权,这些教训太痛了。 技术不是抄图纸就能会的,中国轴承 243 次测试才成,印度拿了配方也造不出合格的,还非要硬抢,这种短视操作只会让更多中企避而远之。 也有的网友认为,对比德国、日本出口技术的底线,印度吃相太难看。合作得平等,哪有既要市场又要人家压箱底技术的? 中企建防线是对的,不然再多市场也填不满技术被掏空的坑,毕竟研发家底是几十年熬出来的。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印度把盾构机、特高压、铁路、电信、AI全套技术清单摆上桌,直接点名要中国交钥匙,
语蓉聊武器
2025-08-24 22:28:43
0
阅读:79
牵牛花
中国制造只卖产品不卖技术,爱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