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又现怪象!《速度与激情》观众不看车技聊罚款,《甄嬛传》安陵容从反派被“平反”,如今《哪吒2》里配角抢尽风头,本是反派的申公豹竟成大众共情对象,还催生“申公豹文学”。土拨鼠、石矶娘娘也凭奇怪关注点出圈。影视配角逆袭背后藏着什么秘密?观众缘突然“跑偏”为哪般?
影视圈的“跑偏”现象:从申公豹到各类配角逆袭
在《哪吒1》中,申公豹那可是实打实的反派角色,观众对他的态度无一不是厌恶至极。但到了《哪吒2》,剧情的发展犹如峰回路转,让观众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心酸一面。申公豹历经千辛万苦才考上阐教,满心期待着能光宗耀祖,可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的希望,他在仙界得到的只有众人的冷眼相待。他拼命修炼,一心想着能晋升十二金仙,可最终却发现这个机会根本就与自己绝缘。为了能有得道成仙的机会,他甚至还被人利用去做各种坏事。这种经历,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拼尽全力却始终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怎么努力都难以得到命运的垂青。有豆瓣网友就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自己作为小镇做题家,好不容易成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在公司里受了委屈却不敢跟家人倾诉,领导和同事还因为自己的农村出身而对他充满歧视,这种遭遇和申公豹在仙界遭受的歧视简直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相似的人生境遇,让申公豹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男人”担当。
再看看那只土拨鼠,它那一声“啊——”毫无预兆地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莫名其妙却又火得一塌糊涂。还有出场仅仅几分钟的石矶娘娘,凭借着圆滚滚的身材,打破了传统“白幼瘦”审美的固有枷锁,引发了网友们的各种二次创作。相关话题更是频繁登上热搜,像“石矶娘娘不语只是一味换ootd”“一家一户石矶娘娘”等等,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这种现象可并非《哪吒2》所独有。当你打开弹幕看剧时,就会发现这种关注点跑偏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看《速度与激情》,大家本应沉浸在酷炫的车技和热血的打斗场面中,可弹幕里讨论的却是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题,诸如超速会不会被罚款、车上有没有上保险之类的。再看《战长沙》,这本是一部让人感受家国情怀的正剧,却有人操心用破布包扎伤口会不会引发细菌感染。还有《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一开始观众都觉得她是个背叛姐妹、自不量力的坏女人,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少人却从她身上看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挣扎奋斗的影子,甚至认为她多才多艺,堪称紫禁城唱跳第一人。
观众“移情别恋”的背后:三大因素主导
观众们的关注点为何会变得如此“奇特”呢?这背后其实主要有三大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主角感的丧失。人在小时候往往都有一种“全能自恋”的心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能够像齐天大圣时期的孙悟空一样,想学本事就能拜到菩提老祖为师,想要好兵器金箍棒就会主动来认主,还能被天庭亲封齐天大圣,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绕自己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现实世界的不断碰撞中,大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影视剧中那些拥有各种超强能力、主角光环叠满的角色,比如哪吒、敖丙,他们的生活离普通人实在太遥远,即使是申公豹,虽然本领高强,可离“十二金仙”只差一步之遥的高度也并非一般人能够企及。反观自己,可能就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陈塘关老百姓,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观众很难代入主角或主线剧情,只能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碎细节和配角身上,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共鸣。
其次,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下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经典内容往往是以碎片化的切片形式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比起完整且复杂的原作,短视频里那些明确、单一的信息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观看短视频的人数远远多于观看原作的人,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观众即便去看原作,也很难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线上,而是不自觉地去关注那些在短视频中被突出的各种琐碎细节。

最后,当下社会的娱乐化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观众观看影视剧,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欣赏剧情,更多的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和话题。整部作品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传统的主线故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大家便把目光转向那些之前被忽视的琐碎细节,从中挖掘出各种有趣的话题。就像在看剧时,明明是一个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大家的关注点却可能会莫名其妙地落在演员眼神光里有没有打光板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关注点偏离:是“毒瘤”还是“新机遇”?
对于观众关注点偏离主线这一现象,人们的看法可谓是褒贬不一。
一部分人认为,这绝非好事。每一部影视剧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达,过度关注非主线细节,会使得观众的审美视角变得愈发狭隘,仅仅停留在表面、局部的有趣点上,从而忽略了作品在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所蕴含的整体美学价值。对于创作者而言,观众不紧跟主线,就会大大削弱对核心情节和主要角色的情感共鸣。比如在看飙车戏正看得热血沸腾的时候,弹幕里突然冒出一句“这车有没有上过保险”,瞬间就让人从紧张刺激的氛围中跳脱出来,破坏了整个观影体验。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必全是坏事。早在35年前,陈佩斯在春晚上就曾说过“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影视剧对于观众来说,是他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工具。比起是否准确理解了作品的核心主旨,观众更在乎自己的表达欲能否得到满足。流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家在追剧的时候找点乐子、开个小差又有何妨呢?

而且,这种关注点的偏离说不定还能成为作品的二次爆点。现在很多人都缺乏耐心去完整地看完一部剧,比起具体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具象化的符号反而更容易被记住。一些作品虽然观众可能没有完整看过,但里面的梗却一个都没落下,这些作品也借助这些细节切片获得了“新生”。从数据上来看,《哪吒2》正是因为申公豹、石矶娘娘等配角的出圈,相关话题热度持续飙升,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票房也随之进一步增长。这足以证明,关注点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作品带来新的热度和关注度。
回顾过往,像《甄嬛传》里安陵容的形象转变,从被人唾弃到引发观众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思考;《狂飙》里高启强的走红,让观众对反派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讨,都是配角凭借独特魅力引发观众热议的典型案例。这些现象都表明,观众关注点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趋势。

影视行业发展至今,观众的口味愈发难以捉摸。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能够真正触动观众的内心,就有可能成为爆款。对于创作者来说,或许应该从这些配角爆火的现象中汲取经验,在创作时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和立体感,不能只把目光紧紧聚焦在主角身上。而对于观众来说,在尽情享受追剧乐趣的同时,也不妨偶尔回归作品本身,去感受一下创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今天关于“社会边角料”申公豹爆火的话题就聊到这儿。大家对这种影视圈现象有什么看法呢?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要是觉得文章不错,别忘了点赞、收藏!咱们下期热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