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县委书记去食堂打饭,排队的时候,听前面两位女同志在聊天。一个说,我对我们的
钟旭尧阿
2025-08-25 15:42:10
新来的县委书记去食堂打饭,排队的时候,听前面两位女同志在聊天。一个说,我对我们的厨师长意见很大。另一个说,我也是,自从他来了之后,自己减肥就失败了。一个又说,是啊,他做的菜真是太好吃了。说完俩人哈哈大笑。县委书记一听,好家伙,这里的人都喜欢这么反着夸人呢。
他刚到任三天,还没来得及走遍各个部门,此刻穿着一身普通夹克,混在排队的人群里,倒像个新来的办事员。听着姑娘们的笑声,嘴角忍不住跟着上扬——这倒比机关会议室里的严肃气氛,更像个过日子的地方。
打饭时,他特意多看了眼窗口里的厨师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系着洗得发白的蓝围裙,额头上渗着汗珠,正利落地给大家打菜。土豆炖鸡块冒着热气,翠绿的青菜上还挂着水珠,连蒸南瓜都码得整整齐齐,像块黄澄澄的金砖。“师傅,来份家常豆腐,再来一勺茄子。”书记递过餐盘,厨师长抬头笑了笑,勺子在锅里轻轻一颠,豆腐块个个完整,茄子上裹着的酱汁不多不少,正好能拌米饭。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邻桌两个老干部正聊天。“老李,你最近怎么总往食堂跑?以前不都带饭吗?”“嗨,王师傅做的梅菜扣肉,比我家老婆子做的还香!就是太费米饭,这个月医保卡上的钱,全买降血糖的药了。”说罢俩人相视一笑,筷子却没停,扒拉米饭的声音格外响亮。
书记这才发现,食堂里竟坐得满满当当。以前在市里听说,不少基层单位的食堂冷清得很,干部们要么出去应酬,要么点外卖,没想到这儿倒是另一番景象。他正琢磨着,就见厨师长端着个小盆子,挨个桌子问:“今天的汤咸不咸?明天想吃啥,我好提前备菜。”到了角落一桌,一个年轻小伙嘟囔:“王师傅,能不能做个酸辣粉?好久没吃了。”厨师长拍着胸脯:“没问题!明天就让食堂采购员买红薯粉去!”
下午开座谈会,书记特意问起食堂的事。办公室主任笑着解释:“王师傅是三年前从县招待所调过来的,以前总有人反映食堂菜不好吃,留不住人。他来了之后,先是把食堂的账目公开了,每天买了啥菜、花了多少钱,都贴在门口黑板上;再就是琢磨着变花样,周一到周五的菜谱不重样,还根据大家的口味调整,连谁不吃香菜、谁爱吃辣,他都记在小本子上。”
“那经费够吗?”书记追问。“不仅够,还省了呢!”主任递过来一本台账,“以前大家总出去吃饭,单位光招待费就不少。现在食堂火了,干部们下乡回来都愿意在食堂吃,招待费降了三成,连周边单位都来取经呢。”
过了几天,书记特意在饭点去了趟后厨。王师傅正蹲在地上择菜,面前的菠菜绿油油的,根上还带着泥土。“这些菜都是附近村里种的,新鲜!”他指着筐里的黄瓜,“张家庄的老张家,种的黄瓜脆生生的,我跟他订了长期的,比菜市场便宜不说,还帮老乡们销了农产品。”
灶台边的墙上,贴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厨德”两个字。下面还有几行小字:菜要鲜,量要足,味要正,心要诚。书记指着字问:“这是你写的?”王师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爹以前是村里的厨子,他教我的。他说做饭跟做人一样,糊弄不得,得实打实。”
正说着,一个小姑娘端着餐盘进来,怯生生地说:“王师傅,我今天生日,能不能……”话没说完,王师傅就从柜子里拿出个小蛋糕:“早给你备着呢!知道你不爱吃奶油,特意让蛋糕店少放了糖。”小姑娘眼睛一亮,蹦蹦跳跳地跑了。王师傅望着她的背影笑:“这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过,怪可怜的。”
后来书记下乡调研,路过一个叫李家坳的村子,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乡正唠嗑。说起县食堂,一个老汉直竖大拇指:“王师傅可是个大好人!去年俺们村的西红柿卖不出去,都快烂在地里了,是他开车来收了两千斤,给食堂做西红柿炒蛋、西红柿炖牛腩,还教俺们怎么储存,今年俺们的西红柿都不够卖了!”
回到县里,书记在大会上说:“大家总说要为民办实事,其实办实事不一定非得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像王师傅这样,把食堂饭菜做好,让干部们吃得舒心,还帮老乡们销农产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事。老百姓看我们,不光看我们说了啥,更看我们做了啥。哪怕是一顿饭,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暖了人心,聚了人气。”
那天之后,食堂门口的黑板上,除了菜谱和账目,又多了个“心愿角”。有人写“希望冬天能喝上热粥”,第二天早餐就多了小米粥和八宝粥;有人写“想尝尝家乡的腌菜”,没过几天,食堂就多了个咸菜坛子,里面是各个乡镇送来的特色腌菜。
书记依旧常去食堂吃饭,有时会和王师傅聊几句。王师傅总说:“我没啥大本事,就会做点家常菜。只要大家吃得香、吃得暖,我就知足了。”书记却从他身上看到,这世上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藏在最平凡的坚持里。就像那锅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没有山珍海味,却有着最扎实的味道,因为里面掺了心,加了情,熬出了日子本该有的温度。
如今的县委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干部们交流的平台。大家在排队打饭时聊聊工作,在餐桌旁说说想法,很多下乡时发现的问题,就在这不经意的聊天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