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犹太女人,拿出全部积蓄以 8 元一盏的价格进了 8000 盏油灯,想靠每盏卖 10 元的微薄利润,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可店铺开张三天,门可罗雀,油灯连一盏都没卖出去 。 玛丽盯着满店堆积的油灯,手心攥紧了仅剩的零钱,绝望几乎要把她压垮。 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周后,这个濒临绝境的犹太寡妇,竟靠这些卖不出去的油灯净赚了 10 万元。她没打价格战,没搞花哨促销,反而把油灯 “免费送” 了出去。 这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藏着《塔木德》里流传千年的商业智慧,也藏着她逆转困境的关键。 玛丽的转折点,始于一次 “看不懂” 的调研。 眼看油灯滞销,她硬着头皮走进几家生意火爆的同行店铺,却发现更奇怪的事:那些店的油灯卖 11 元,比她贵 1 元,却挤满了人。可观察半天,她没见几个人买灯,大多是熟客进门就喊 “续油”,店主递上小瓶灯油,还能和顾客聊上几句家常。 原来,油灯是耐用品,一盏能用好几年,可灯油是消耗品,每天都得用、天天要补 。 同行赚的不是 “卖灯” 的钱,是 “卖油” 的长期利润。 这个发现让玛丽猛然清醒:她找错了赚钱的核心。 回家后,她翻出丈夫留下的《塔木德》残卷,里面一句话让她彻夜难眠:“真正的财富,藏在重复的需求里。” 天刚亮,她就写了张告示贴在店门口,瞬间引来了满街围观:“油灯免费送!包退包换,再送一盒火柴!” “免费送灯?她肯定是疯了!” 邻居们的议论声里满是嘲讽,有人甚至等着看她把最后一点积蓄亏光。 可当玛丽拿着大喇叭说出规则时,围观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接着就炸了锅:“油灯免费拿,但要交 10 元押金,想退灯随时来,押金一分不少还你。 不过有个条件, 以后你家的灯油,只能在我这买,要是用了别家的油,押金就不退了。” 10 元钱,换一盏油灯、一盒火柴,还能随时退钱,相当于 “白用灯”;家里做饭、照明都得用灯油,在哪买都是花这份钱,不如在这买油,还能顺带 “占个灯的便宜”。 顾客心里的小算盘噼啪响,没一会儿,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8000 盏之前无人问津的油灯,几天内就被抢空,每一盏灯都绑定了一个 “必须在她店里买油” 的客户。 从此,玛丽的店铺再也不用愁客源。每天一开门,就有领过灯的人来买灯油,有人一次买好几瓶存着,有人还会顺带买几盒火柴、几块蜡烛。 她算了笔账:一盏油灯成本 8 元,收 10 元押金,相当于每盏灯先回笼 2 元;灯油进价每瓶 2 元,卖 5 元,每瓶能赚 3 元。 8000 个客户,哪怕每人每月只买 1 瓶油,一个月就能赚 2.4 万元,一周下来,不仅收回了进油灯的 6.4 万元成本,还净赚了 10 万元。 这不是运气,是《塔木德》里 “抓刚需、锁长期” 思维的落地。书中说 “80% 的利润来自 20% 的重复需求”,玛丽正是抓住了 “灯油刚需” 这个核心,把一次性的 “卖灯” 交易,变成了长期的 “卖油” 生意。 那些免费送出去的油灯,不是亏本的负担,而是锁定客户的 “钩子”。 只要客户还在用灯,就会一直来她店里买油,利润自然源源不断。 这种思维,早已刻在犹太人的商业基因里。 在美国,3% 的犹太人口掌握着 25% 的超级富豪资产,华尔街 80% 的金融产品由他们掌控,从科技投资到地产开发,他们总能在看似普通的领域找到长期盈利的关键。 这背后,是《塔木德》从小对他们的思维训练:不盯着单次交易的利润,而是找到客户 “不得不重复买” 的需求;不拼短期的价格竞争,而是用一个 “低门槛钩子” 锁定长期关系。 就像玛丽,她没和同行比谁的油灯更便宜,而是绕开 “卖灯” 的红海,直接切入 “灯油复购” 的蓝海。 她用 “免费灯” 解决了客户 “不愿花钱买灯” 的顾虑,用 “押金退灯” 打消了客户的信任担忧,再用 “绑定灯油” 锁定了长期利润。 每一步都踩在 “需求” 上,每一步都指向 “长期”。 如今再看这个故事,对创业者、经营者的启发格外清晰:做生意不是看你卖什么产品,而是看你抓住了什么需求;不是看你做了多少单次交易,而是看你锁定了多少长期客户。 哪怕是一盏不起眼的油灯,只要找对 “钩子” 和 “利润点”,也能做成赚钱的生意。 而《塔木德》里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从日常小事里看透需求本质,用聪明的策略把 “一次性客户” 变成 “一辈子客户”。 玛丽的故事落幕了,但这种 “抓需求、锁长期” 的商业思维还在延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高手,从来不是 “卖产品”,而是 “经营需求”;从来不是 “赚快钱”,而是 “赚长钱”。 信源:《塔木德》:一个犹太女人进了一批油灯,卖10元没人要,她干脆直接油灯不要钱,结果赚了10万——中国网文化
见过糊涂的,没见过王女士这么糊涂的!自家老公公司快垮了,债主堵门、孩子吓得不敢上
【200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