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唯一没有“黑人”的国家?满大街金发碧眼美女,还对中国免签 近几年刷旅行攻略时

苔藓芳草峦 2025-08-26 20:54:12

非洲唯一没有“黑人”的国家?满大街金发碧眼美女,还对中国免签 近几年刷旅行攻略时,常能看到网友对摩洛哥发出疑问:“这真的在非洲?” 镜头里,舍夫沙万的蓝色小巷中,金发姑娘提着藤编篮走过。 马拉喀什的红色广场上,穿风衣的当地人用法语讨价还价。 卡萨布兰卡的咖啡馆里,店员会递上中文菜单。 更让中国游客心动的是,无需提前办签证,持有效护照就能入境,一次最多停留 90 天,这个非洲西北角的国家,从一开始就透着 “不一般”。 摩洛哥 “少黑人” 的根源,要从族群历史说起。 这里最早的居民是阿马齐格人(柏柏尔人分支),考古学家在阿特拉斯山脉发现过距今 3 万年的他们的遗址,其属于欧罗巴人种,皮肤偏白、发色多为金棕,与非洲中南部的尼格罗人种(黑人)本就不同。 公元 788 年,伊德里斯一世建立摩洛哥首个阿拉伯王朝,大批阿拉伯人随之迁入,带来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此后与阿马齐格人长期通婚。 如今摩洛哥 3700 多万人口中,阿拉伯 - 柏柏尔混血占比超 95%,纯黑人不足 1%,这种构成从根源上决定了街头少见黑人。 地理环境更给摩洛哥加了层 “保护罩”。 它的南部紧接撒哈拉沙漠,这片宽 1800 公里的沙漠年降水量不足 25 毫米,夏季地表温度达 60℃,古代根本无法大规模迁徙。 而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亚等国,因东非大裂谷沿线草原河流交织,黑人族群可沿水系北迁,摩洛哥则因沙漠阻断,族群结构长期稳定。 连气候也与典型非洲国家不同 —— 北部丹吉尔属地中海气候,1 月均温 12℃,7 月 24℃,比中国南方夏季还凉爽,更易吸引欧洲移民。 近代殖民史为摩洛哥添了 “欧洲基因”。 1912 年《非斯条约》后,摩洛哥成法国保护国,南部由法控制,北部休达、梅利利亚等地归西班牙,直至 1956 年独立,殖民史持续 44 年。 法国修了 1200 公里铁路,将法语纳入中小学课程,如今 80% 摩洛哥人会说法语。 西班牙在北部推广西班牙语,不少老人仍能说流利卡斯蒂利亚语。 当时约 5 万欧洲人(法、西为主)在此定居,官员、商人中不少与当地女性通婚,后代便有蓝色眼睛、浅发色等欧洲特征,北部得土安这种混血特征更明显。 免签政策背后是中摩长期友好。 2016 年免签后,两国旅游交流升温:2016 年中国赴摩游客仅 1.8 万,2018 年达 18 万,2023 年超 30 万,占摩外国游客总量 5%。 为适配中国游客,舍夫沙万小店挂 “支付宝可用” 招牌,撒哈拉露营地备小米粥,卡萨布兰卡机场设中文咨询台。 不止旅游,中国帮摩建了非洲最大努奥太阳能电站,年发电 5800 万千瓦时,满足摩 10% 电力需求。 丹吉尔科技城有 20 多家中国电子企业,雇近万名当地人。 摩洛哥的文化细节藏着多元融合。 当地人每天喝三次薄荷茶,用彩绘陶杯装中国绿茶,加薄荷叶与冰糖,按 “先甜后淡” 冲泡:第一杯最甜,代表 “生活喜悦”;第二杯减半,象征 “人生平淡”;第三杯微甜,寓意 “岁月沉淀”。 男性穿的 “杰拉巴” 长袍是法国殖民时改良的,原本无口袋,法国人加了侧袋方便装物。 女性头巾也分风格,姑娘爱蕾丝款,已婚女性多戴素色款,而卡萨布兰卡商业区,不少女性穿西装高跟鞋,和欧洲职场人无异。 如今提起摩洛哥,人们不再只觉得它是 “非洲例外”,还能说出蓝色小镇、薄荷茶与对中国游客的友好。 这个身处非洲却融欧、亚、非文化的国家,用免签打开与中国交流的门,也打破了人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 原来非洲不只有草原和黑人,还有满是金发碧眼、藏着东方暖意的独特之地。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