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明抢”吗?上海,一独居女孩,半夜回家时门打不开,于是花25元找了个师傅来开锁。开锁期间,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强行把锁拆了下来,接着又安装了高档新锁。没想到,到最后算账的时候,师傅竟然漫天要价,向女孩索要2410元费用。女孩据理力争,可师傅坚称这样要价是有理有据的。女孩势单力薄,无奈之下只好给对方支付了1800元。
事后,女孩在多个平台投诉、拨打12345,还找了媒体,对方最终认了错,退还女孩800元。
据齐鲁壹点8月25日报道,住在上海普陀区的女孩小兰(化名)最近遭遇了天价开锁费用的事情。
8月16日晚,小兰回家时发现钥匙落在屋里了,着急进门的她在某线上平台搜索开锁服务,一眼就看到“老上海开锁换锁服务中心”标着“25元开锁换锁”,便赶忙下了单。
没过多久,两名开锁师傅就来了。他们捣鼓了一会儿后,说锁太难开,直接把门锁强行拆了下来,然后拿出新锁说必须得换。
然而,报价的时候,小兰彻底懵了:锁芯580元、防撬锁体500元、把手480元,再加上夜间服务费150元、强开费300元、安装费200元,总共要2410元。
她自己用计算器一算,这些加起来其实是2210元,师傅还多报了200元。
小兰觉得这个价格太离谱,便跟他们理论。
可师傅们早有准备,说价格在平台详情页都标着“某某元起”,是明码标价,“就算报警也不怕”。
他们还强调,锁芯和锁体是小兰自己选的,安装的时候也说过细节。
当时已经快凌晨1点了,小兰又累又怕,看着寸步不让的两人,经过几番沟通后,只能微信转了1800元,才让他们离开。
事后,小兰越想越气,便通过多种渠道投诉,还找来了记者。
说起来,这件事确实让人很气愤!对此,广大网友也是议论纷纷:
有网友表示,这种先用低价吸引顾客然后坐地起价的套路太恶劣了,这就是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宰客”,这种黑心商家必须严惩不贷。
当然,平台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审核和监管太不到位了,也需要进行整改。
也有人说,小兰当时的处境确实很危险,深夜独自面对两名强壮的大汉,换谁都会妥协害怕,能协商到1800元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她事后一定要坚决维权,不能让这种商家得逞。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开锁经历,称也是这样的情况,最后被套路了1000多元的费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从法律角度来看,开锁师傅或者商家的做法确实存在问题:
1、根据《价格法》第13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在这个案子中,开锁服务中心虽然声称价格在平台详情页标着“某某元起”,但这种标价方式含糊不清,实际收费远远高于最初显示的25元,没有真实准确地告知消费者各项费用的具体金额,违反了明码标价的规定。
2、两位师傅和商家存在欺诈性消费。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开锁服务中心以25元的低价吸引小兰下单,实际上却强行拆除门锁并安装高价锁,利用小兰深夜独自在家的不安心理迫使她付款,符合欺诈的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特征,侵犯了小兰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构成消费欺诈。
小兰据此可以向商家主张赔偿权利。
3、在职能部门和平台介入下,那家开锁中心终于承认师傅行为不当,退还了小兰800元。
即便如此,小兰还是花了1000元,这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
对于这种“开锁刺客”漫天要价的乱象,各方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进行治理,例如: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制定清晰的收费标准,加大对开锁商家的检查力度,严惩违规收费行为。
对于行业协会而言,则要推动行业自律,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督促商家诚信经营。
线上平台也要严格审核商家资质,规范价格展示,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
最后,消费者更要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商家,提前确认收费标准,遇到问题及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