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灯啪地亮起,账单先跳出来。 DRG打包价,说好听是“控费”,说难听就是“赌命”。 简单阑尾炎,医院像流水线,三天出院,结余两千,医生笑开花。 可碰上羊水栓塞的产妇,血库一袋袋往里灌,ECMO一开,十万起步,医保封顶八万,剩下两万直接从科室奖金里扣。 救一个,赔一个,血管外科主任苦笑:“我缝的是血管,赔的是工资。” 更讽刺的是,绩效系统把ICU标成“亏损大户”,护士夜班费被砍三成。 结果呢?急诊开始“委婉劝转”——“老爷子病情复杂,建议去上级医院”。 说白了,就是把烫手山芋扔给同行。 谁在夜里偷偷改病历,把“多发伤”写成“单发伤”?谁在系统里把70岁改成69岁,只为蹭进 younger 的付费组? 数据冷冰冰:去年某三甲,危重患者转院率涨了42%,医护离职率飙到18%。 当救命变成算式,医生先算盈亏,再按除颤仪。 画面里,凌晨三点的手术室灯还亮着,主刀医生脱下血手套,对着电脑里的红色赤字发呆。 制度若不给生命兜底,终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算法踢出的“超标病人”。
为什么医院行政人员那么多,而医生却那么少?
【2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