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覆膜移栽步骤,追肥防病两不误,豆粒圆润上市早
在广袤的田园间,每一颗豌豆的饱满与鲜嫩都承载着农人的期盼。而想要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丰硕的豌豆,覆膜移栽技术无疑是一项值得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手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豌豆的种植世界,探寻如何通过覆膜移栽,让豌豆追肥防病两不误,豆粒圆润上市早。
在豌豆种植的漫漫长河中,传统的种植方式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就拿施肥和防病这两个关键环节来说,若处理不当,豌豆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以往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时,豌豆在生长过程中因养分供应不足,豆粒往往瘦小干瘪,单粒重量可能只有0.3 - 0.4克。而且病虫害的侵袭让豌豆生长环境恶化,发病率可能高达30% - 40%,不仅产量大幅下降,上市时间也会推迟,农民的收益得不到保障。
而覆膜移栽技术的出现,就像是为豌豆的生长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首先是整地做畦,这是为豌豆搭建一个舒适的“家”。土壤要深翻30 - 40厘米,深度要足够,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然后施入有机肥,每亩地大约需要施用3000 - 5000公斤,这就像是给豌豆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餐食”。施肥后要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再按照一定的规格起垄,垄宽60 - 80厘米,垄高20 - 30厘米。接着铺设地膜,地膜要紧密贴合地面,不能有褶皱和破损。这层地膜就像是给豌豆撑了一把保护伞,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土壤温度在早春的时候能比常规种植提高3 - 5℃左右,促进豌豆的生长发育。
接下来就是移栽环节了。选择优质的豌豆苗是关键,苗要色泽鲜绿,根系发达。移栽的时候,要在垄上挖好穴,穴深5 - 7厘米,穴距30 - 40厘米。将豌豆苗小心地放入穴中,用土轻轻压实,浇足定根水。每穴一般栽植1 - 2株苗,这样可以增加豌豆之间的竞争协调性,更好地利用土壤养分。
移栽后的追肥工作也不能忽视。当豌豆苗长到3 - 4片真叶时,就可以进行第一次追肥。这次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地施用尿素7 - 10公斤。氮肥就像是豌豆的“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豌豆的叶片生长。到了开花期,是豌豆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要进行第二次追肥。以磷钾肥为主,每亩地施用磷酸二铵10 - 15公斤,硫酸钾5 - 8公斤。磷钾肥可以提高豌豆的花粉活力和结实率。通过这两次追肥,豌豆的生长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与不进行科学追肥相比,豆粒的单粒重量能从之前的0.3 - 0.4克提升到0.55 - 0.65克。
在防病方面,覆膜移栽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地膜可以阻隔部分病虫害的侵入,降低发病率。同时,结合药剂防治,效果更佳。在豌豆苗期,可以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这样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的猝倒病和根腐病。到了生长中期,要注意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每亩地可以用粉锈宁乳油10 - 15毫升,兑水40 - 50公斤进行喷雾。通过这样细致的防病措施,豌豆的发病率能够降低到10% - 15%,大大提高了豌豆的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覆膜移栽的豌豆茁壮成长。在肥力的滋养和病害防治的双重保障下,豆粒逐渐饱满圆润。到了收获季节,豌豆粒粒饱满,色泽光亮。由于覆膜移栽技术的应用,豌豆的上市时间也大大提前,原本需要延迟到6 - 7月才能大量上市的豌豆,现在可以提前到4 - 5月上市。早上市的豌豆因为市场上供应量相对较少,价格也能比同期上市的豌豆高出一些,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覆膜移栽技术在豌豆种植中的成功应用,是科技赋能农业的一个生动写照。它通过合理的步骤和精心的管理,让豌豆在生长过程中追肥防病两不误。从整地到移栽,从施肥到防病,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豌豆茁壮成长的生态链。正是因为这些科学的种植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才能在餐桌上吃到更加饱满、美味的豌豆,也希望这一技术在更多的农田中得到推广,为更多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和满满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