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83%的开国功臣?和他真的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吗?" "1393

五代十国志 2025-08-31 12:32:01

"朱元璋杀了83%的开国功臣?和他真的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吗?" "1393年冬,南京城寒风刺骨。凉国公蓝玉刚从漠北班师,还带着俘获的元主次子地保奴。他不会想到,三天后在御赐的庆功宴上,自己会被锦衣卫按在地上,剥去衣服,砍断脖颈。 这不是电视剧虚构的情节——《明实录》明确记载,蓝玉案前后诛杀1.5万人,其中开国公爵、侯爵被杀23人,占明初封爵总数的83%。 一、不是"兔死狗烹",是"不得不烹":功臣集团成了王朝毒瘤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杀功臣是"飞鸟尽良弓藏"的老套路,但翻开《明太祖实录》会发现:这些功臣早成了威胁江山的"毒瘤"。 案例① 胡惟庸案:文官集团的"集体越界" 胡惟庸当丞相时,干了三件让朱元璋炸毛的事:私自扣压朱元璋的诏令,自己批红;收韩国公李善长的贿赂,把亲信安插到六部;甚至传说他在家里挖地道,想勾结北元残余势力。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顺藤摸出3万多人。 案例② 空印案:贪腐逼出的"反腐风暴" 1376年,朱元璋发现一个怪事:各省官员进京报税,都带着盖好公章的空白账本。问他为啥?答:"怕路上耽误时间,先填好数字再找您盖章。" 这哪是报税?分明是集体造假!朱元璋震怒,下令处死所有带空白账本的官员(约1000人)。 二、最疼的不是杀功臣,是杀"未来的麻烦":太子早逝的连锁反应 如果说胡惟庸、空印案是"刮骨疗毒",那蓝玉案就是"未雨绸缪"——因为太子朱标死了。 案例③ 蓝玉的"作死日常"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打蒙古人确实猛,《明史》说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但他太嚣张:打仗抢了元妃,当场脱人家衣服;回南京的路上,把挡路的官员绑在树上抽;甚至私下里说:"我侄子(朱允炆)乳臭未干,能管得住我?"这些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没立刻动手——直到太子朱标病逝(1392年)。知乎热答 案例④ 汤和的"生存教科书" 和蓝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国公汤和。 1389年,汤和主动上书:"我老了,想回家养老。" 朱元璋大喜,赐他府邸、田地,每月发俸禄。汤和回凤阳后,每天喝酒钓鱼,从不过问朝政。 《明史》记载,汤和活到70岁善终,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最聪明的决定,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 三、历史的真相:他不是暴君,是被制度逼成了"狠人" 现在再看朱元璋杀功臣,本质上是底层皇帝在"家天下"模式下的无奈选择。 对比刘邦、赵匡胤:刘邦杀了韩信、彭越,但留了萧何;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给功臣荣华富贵。为什么朱元璋更狠? 因为他出身太低——当过放牛娃、和尚、乞丐,最懂"人心难测"。元朝灭亡的教训告诉他:士大夫阶层根本看不起农民皇帝,就算你给他们封爵,他们也可能勾结外敌搞复辟。 数据佐证:明初封爵的60人中,能善终的只有汤和、郭英等少数几人,其余不是被杀,就是因罪被贬。但换个角度想:废除丞相制后,皇权直接管六部,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反腐案追回的粮食,足够全国军队吃3年;蓝玉案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手里已经没几个能打的将领了。 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权力交接的残酷,也照见了制度建设的必要。 我们骂他残暴时,或许该想想:如果换作是你,面对一群手握重兵、贪腐成风的"老兄弟",敢不敢赌他们的忠诚? 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长治久安,从来不是靠杀光潜在威胁,而是靠制度约束人性。 你对朱元璋杀功臣这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大明# #明朝蓝玉案# #明朝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功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