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6年10月,谢静宜被撤销一切职务,接受隔离审查。在审查的过程中,她的认错态度很好,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最终她被免于起诉。 (信息来源:闽南网——谢静宜病逝享年81岁 简历照片:曾任毛主席机要秘书17年) 她的一生,是忠诚的赞歌,也是忠诚的挽歌。 从河南农家女到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的崛起,是因对毛主席的绝对忠诚。然而,这同一份忠诚,却在权力旋涡中将她推向深渊。 1954年初春,中南海的一场晚会上,一个机敏的回答让周总理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这束微光,也照进了毛主席的视野里。 这个来自长春793部队的姑娘,原本只是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几年后,她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成了他的机要员,一干就是17年。 毛主席亲切地称她“小谢”。她的工作远不止记录谈话、整理文件那么简单。她会讲笑话为沉思的主席解闷,会劝他出门散散步。这种超越工作的关怀,让她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信任。 1962年随主席去武汉时,她获准探亲,临走时还收到了200元钱和一包馒头。这点滴关怀,让她感念一生。 文革期间,清华、北大的武斗乱局难以收拾,毛主席派她和迟群前去处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竟迅速平息了事态。这次成功,让她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任务完成后,她被提拔为两校的党委常委,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紧接着又被提拔为北京市委常委。1973年,年仅38岁的谢静宜,已是北京市委书记,一位年轻的部级干部。 毛主席曾告诫她,当了干部不能飘飘然。但权力的巨大惯性,很快让她身不由己。江青看中了她与毛主席的特殊关系,想把她推上人大副委员长的高位。 尽管这件事被毛主席否决了,却并未阻止她深陷派系斗争的泥潭。她和迟群负责的“梁效”写作组,成了舆论斗争的工具,她开始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她后来自己也承认,当时缺乏政治经验,一时迷失了方向。主席对她的这些行为感到难过,曾专门找她谈话,试图唤醒她,却没有成功。 1976年10月,那场政治风暴骤然降临,“四人帮”被粉碎。谢静宜的政治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她被立即解除职务,接受隔离审查。 令人意外的是,审查期间,她态度异常配合,主动交代了自己与“四人帮”的往来。她甚至交出了一本详细记录相关事件的笔记本,这成了关键证据。 或许是认错态度好,或许是念及她曾为党做过贡献,1983年,官方决定对她免于起诉,但还是要开除党籍。 风暴过后,她被安排到农场劳动。几年后,因身体状况不佳,才被调回北京。丈夫苏延勋在1991年去世,儿子苏春雷照顾着她。那段日子心脏病和风湿病折磨着她,生活非常拮据。 1989年,邓颖超得知了她的困境,她不计前嫌,很快做出批示,恢复了她的干部待遇、工资卡和医疗卡,还为她解决了住房。当谢静宜拿到这些失而复得的东西时,泪流满面。 晚年的谢静宜,生活极为低调。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回忆录的撰写中,她似乎只想让世人记住她最初的身份——毛主席的机要员。 她的悲剧或许不在于野心,而在于放弃了自我判断。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让她在迷雾中彻她临近去世时那句“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既是信仰的告白,也是对命运最无奈的注解。
两大红军会师,四位将领高调支持张国焘,毛主席后来如何对他们?“1955年9月,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