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确定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计划,这就是“

历史拾遗者 2025-09-01 00:00:25

1958年2月,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确定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计划,这就是“引洮工程”。因为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项工程也成了张仲良主政甘肃六年的时间里最受争议的工作。 张仲良1907年出生在陕西耀县一个普通人家,那地方山坡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上完职业学校,就去当小学老师,教书育人几年。1931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干革命工作。次年当上耀县特别支部书记,带头组织抗捐抗税,结果被抓进牢房关了四个月。出狱后,他接着干县委书记。1934年,他升为红军游击大队政委,在陕甘边区搞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他在陕甘省委和关中军分区负责具体事务。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部队从陇东打到西北,当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后来部队改编成第四军,他还继续干政委,参与了不少战役。1949年后,他先去青海当省委书记,1954年调到甘肃任第一书记。那几年,他管着甘肃的事务,兼省政协主席和军区政委。 说起张仲良在甘肃的日子,从1954年到1960年,主政六年,重点抓经济民生。但他推动的引洮工程成了最大争议点。1958年初,他去庆阳调研,看到董志塬干旱严重,就决定从洮河引水过去。洮河是黄河大支流,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水量足。计划从临夏八渠枢纽引水,穿越多个县,全长400多公里,到达董志塬,投资1.2亿元。甘肃当时穷,资金压力大。6月17日,在岷县开工,15万民工上阵。张仲良亲自抓,定三年完工,全省动员30多万人。工程边测边设计边施工,工人们用铁镐铁锹干活。但地形复杂,八盘峡石头硬,地质乱,机器少,全靠人力,进度慢。资金超支到1.5亿元,还不够。决策时赶上大跃进,求快求大,论证不扎实。 引洮工程听着宏大,实际问题一大堆。张仲良想解决甘肃中部缺水,但没算准账。工程穿越峡谷,地质不稳,塌方频发。资金短缺,物资跟不上,甘肃家底薄,烧钱快。1960年,粮食短缺,民工体力不支,工程拖延。三年只干了开头,完成计划百分之一不到。西北局会议上,刘澜涛批评张仲良指挥不当。1961年6月,工程停工,国家投了1.6亿元,损失重。甘肃1962年报告中央,承认亏大。这工程集浮夸风于一身,不顾技术经济条件,劳民伤财。甘肃饥荒加剧,饿死人比例高,张仲良责任难逃。 张仲良下台后,1960年12月免第一书记,1961年降第三书记。1965年调江苏任书记处书记。1977年当江苏省科技委员会主任,1979年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1年退休,1982年进中顾委。1983年南京去世,76岁。引洮工程停后,甘肃反思教训,但缺水问题没解决。80年代,国家经济好转,甘肃重拾引洮念头。1992年,列为扶贫重点。反复勘测论证,完善方案。2006年11月,新版引洮工程开工,分两期。一期覆盖兰州、白银、定西、天水4市9县区,受益310万人。二期覆盖白银、定西、天水、平凉4市8县区,受益348万人。 新引洮工程吸取教训,注重科学。九甸峡枢纽为水源,总干渠设计引水32立方米每秒,年调水5.5亿立方米。一期年调水2.19亿立方米,非农业用水1.53亿,农业0.66亿。工程投资大,渠线长,覆盖广。2014年12月,一期通水,渠道1069公里,供水定西兰州等地。2021年9月,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全线建成。2023年8月,二期配套城乡供水通水,覆盖13县600多万人。董志塬变绿,农业产量升,经济带动强,人称陇上都江堰。甘肃四分之一人口告别靠天吃水。 张仲良推动的旧引洮虽失败,但暴露了决策问题。甘肃饥荒中,通渭、陇西等地外流妇女达5万多,惨状严重。张仲良紧跟中央,不顾实际,上马工程,最终下马。现代引洮成功,得益技术进步和经济支撑。工程如今稳定供水,优化结构,生态补水增加。甘肃水务集团运管,确保效益。相比旧版,新工程避免浮夸,注重可持续。 引洮工程历史跨度长,从失败到成功,甘肃水利变迁缩影。张仲良时代,工程成饥荒推手之一。甘肃省委改组后,教训深刻。现代工程融入文旅,渠线成景点,推动发展。供水调整,使兰州新区等地受益,常年供水。甘肃深化改革,国企参与,加速新动能。 旧引洮停工,甘肃报告损失。80年代规划重启,1992年重点项目。2006开工,一期2014通水,二期2021完工。2023通水验收,全线达效。受益600多万,植被增,经济升。张仲良争议工作,反思决策盲动。

0 阅读:100

评论列表

桑楮香生态土鸡蛋

桑楮香生态土鸡蛋

2
2025-09-01 05:44

失败乃成功之母!

文武先森

文武先森

2025-09-01 06:57

比红旗渠工程还大,可惜没成功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