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穗发芽品种,梅雨区收获期调控,脱水剂喷洒时机,敢赌天气?

未饮先醉 2025-02-18 13:02:32

小麦抗穗发芽品种,梅雨区收获期调控,脱水剂喷洒时机,敢赌天气?

你有没有到过那片广袤的农村,尤其是在小麦成熟的那段时间,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里翻滚,可有时候,却也是农民们揪心难受的时刻。你看那麦粒,在穗子上竟然悄悄发芽,原本该是丰收的景象,瞬间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啊!就好比辛苦守了十个月的宝贝,到最后却打了水漂。

咱们先来说说小麦抗穗发芽品种这事儿。小麦啊,这可是咱们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好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不同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那可不一样,比如在华北平原种的可能和在四川盆地种的就有差别。有的地方的小麦品种不太抗穗发芽,一到湿度大或者收获后天气不好的时候,这发芽的事儿就容易出现。要是能找到那些特别抗穗发芽的小麦品种,那可真是帮了农民们的大忙。就像我的一个网友,叫小李,他在河南老家种小麦,以前没少为穗发芽这事儿头疼,后来听说有个新出来的抗穗发芽品种,就尝试着种了一些。结果呢,到了收获的时候,发现穗发芽的情况明显比以前少了好多。这数据的对比多明显啊,以前可能每亩会有百分之几的麦粒发芽,现在可能就降到了千分之几,甚至更低。

再说说这收获期的调控。你看啊,在一些地区,特别是那些梅雨季节特别长的地方,比如江南的一些农村,这小麦啥时候收那可真是门学问。要是收早了,麦粒还不够饱满,产量和品质肯定受影响;要是收晚了,碰上梅雨,麦粒在地里都发芽了,这损失可就大了。有农民朋友跟我抱怨说,有一次他们在湖北的老家种小麦,本来想着多观察几天,让麦粒再饱满些再收,谁知道突如其来的梅雨就这么来了,好多麦粒还没来得及收回仓就发芽了。你说这多闹心啊!一般来说,收获期前后可能需要观察个15天左右吧,根据天气预报、麦粒的饱满度、颜色这些情况来综合判断最佳的收获时间。

还有这脱水剂的喷洒时机。很多农民在收获小麦的时候,为了加快麦粒的干燥,防止发霉发芽,会选择喷洒脱水剂。可这喷洒的时机要是不掌握好,那也不行。喷早了,麦粒还没充分将水分调节到合适状态,效果不好;喷晚了,麦粒可能已经开始发芽了,那就前功尽弃。比如说在山东的一个村庄,有个种小麦的老王师傅,之前喷洒脱水剂的时间不太对,结果麦粒的干燥效果不太好。后来他向村里的技术员请教,按照技术员的建议,在麦粒的水分含量到了某个合适范围,在下午三点左右这个气温比较稳定的时候去喷洒脱水剂,效果就特别好。

咱们对比几个小麦品种。比如说济麦 22 号,这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挺常见的,稳产性还不错,不过抗穗发芽能力相对来说一般。还有扬麦 13 号,在江淮地区表现挺好,不仅抗倒伏,穗发芽的控制也算可以。西麦 10 号,在河北一些地区种的人也不少,它的优势在于品质好,抗穗发芟能力在华北地区表现中规中矩。再比如说新麦 26 号,在河南种植的时候,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的管理要求比较高,穗发芽方面也得小心。

说到这,我就想起在河南的一个农场,农场主老陈在种植小麦的时候,一直纠结于这些品种到底选哪个好,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研究对比。他在华北平原的这片农场,有时候收成好,是因为当年天气给力,选择的品种也凑巧比较适合;有时候收成差,就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降雨、播种时间没把握好。而周边的一些小块庄稼地,情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农户跟着老陈种了同样的品种,却因为施肥、灌溉的小细节有差异,产量和品质也有所不同。

在梅雨区收获期的调控上,不同地区也得区别对待。像安徽南部的一些地方,梅雨季来得早,持续时间又长,小麦收获的时间就可能要提前到麦粒刚刚变黄的时候。而在江苏北部,时间可能又要往后推个三五天。但不管怎么调,都得小心翼翼,就怕出一点差错。

说到脱水剂的喷洒,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在甘肃的部分旱地,因为气候干燥,脱水剂可能用量就要少一点,喷洒时间也得灵活掌握,不然麦粒容易失水过多影响品质。而在江苏、安徽、湖北这些梅雨多发的地方的农田周围,脱水剂使用的技术要求就要更高。

咱们回过头再想想,这些事儿真的就像赌博一样。农民们就像赌徒一样,押注着各种因素,盼望着能丰收。天气预报说没雨,满心欢喜准备收麦,结果乌云说来就来,收割机还在外面没来得及进去,麦子发芽了,那得多绝望!又或者眼瞅着麦粒饱满了,天气预报又说有连续降雨,赶紧加快收割,结果还是赶不上。

其实啊,这背后反映出很多咱们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品种的选育,到收获期的精准调控,再到每一个田间管理环节的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太重要了。就像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农时歌谣说的那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些经验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种好每一季庄稼。

可如今,时代发展了,环境也变了,新的问题更多了。那些靠天吃饭的日子,真的就不能改变了吗?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更多的科学研究,找到更可靠的办法来应对这些问题,让农民们不再为这些头疼的事儿而烦恼,让他们能安心地收获每一粒粮食,让他们脸上的笑容不再被这些不确定因素抹去呢?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是觉得更应该注重品种改良,还是觉得在管理技术和应对天气措施上要下大功夫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