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双王牌”:徐达和常遇春,谁才是大明最不可替代的武将? 最近翻《明史》,看到朱元璋给徐达写的神道碑铭,有句话特别扎心:“朕起自徒步,大将军(徐达)为朕首将,十有六年,廓清江汉、淮楚,电扫两浙,席卷中原,声威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 可转脸看常遇春的传记,老朱又写:“遇春沉鸷果毅,用兵常以少击众,未尝败北。” 一个被夸“廓清天下”,一个被赞“未尝败北”,这俩老朱最倚重的武将,到底谁才是明初“第一”? 要搞清楚俩人的差距,先看鄱阳湖之战——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生死局。 陈友谅有60万大军,600艘巨型楼船,船高得能在甲板上跑马;朱元璋只有20万水军,船小得像玩具。老朱的旗舰被陈友谅的楼船围住,箭矢像雨一样往船上砸,眼看要撑不住了。 这时候,常遇春干了件疯事:他带着10艘小船,绑满易燃物,直接冲进敌阵。楼船上的元兵正得意呢,冷不丁被火船撞上,瞬间火光冲天。常遇春趁机跳上敌船,挥着长矛左劈右砍,硬生生在陈友谅的“王牌舰队”里杀出条血路,把老朱从包围圈里捞了出来。 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徐达。 陈友谅被救走后,双方在湖面上僵持了三个月。徐达带着前锋部队,每天只做一件事:把陈友谅的运粮船烧了。没了粮食,陈友谅的60万大军从“虎狼之师”变成“饿鬼军团”,最后只能冒险突围,被徐达堵在湖口,全军覆没。 《明史·徐达传》里写:“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诘其材能,用之。” 翻译过来就是:徐达打战不仅靠勇,更靠“算”——算粮道、算士气、算对手的心理。 而常遇春的“猛”,更像一把尖刀。《明史·常遇春传》说他“每与敌战,横槊跃马,冲突其阵,敌众披靡”。简单说就是:敌人看见他的旗子,腿先软了。 很多人觉得,武将的任务就是“打胜仗”。但老朱最明白: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徐达占领元大都(今北京)那天,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劫掠,而是把士兵们赶到城墙根下,自己带着亲兵去拜访城里的读书人。他让人贴出告示:“元民各安其生,毋恐。” 还把元朝皇宫里的典籍、祭器全封存起来,派人护送到南京。 《明太祖实录》记载,当时北京百姓“焚香罗拜,望尘遮道”,甚至有人自发在路口挂“大明徐公活我”的红绸。 再看常遇春。他虽勇猛,却有个“污点”:坑杀降兵。比如九华山之战,陈友谅部将康茂才投降,常遇春却以“恐其反复”为由,把4000降兵全埋了。老朱后来私下劝他:“遇春,降者宜抚,不宜杀。杀之则失民望。” 但常遇春嘴上答应,下次打仗还是照杀不误。 这俩人的差距,在《明史》里写得明明白白: 徐达“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常遇春“虽能克敌,然军中颇行杀掠”。 老朱后来评价:“朕用达守北平,达刚毅武勇,持重有谋,抚绥士卒,与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 而对常遇春,他说:“行师之道,务在辑睦,克敌在勇,全胜在谋。” 潜台词是:常遇春适合当先锋,但镇不住大局。 三、网友吵翻:一个活成了“职场教科书”,一个成了“意难平的传奇” 现在网上聊起这俩人,评论区分成两派: 支持徐达的网友说:“这才是大将该有的样子!打得了胜仗,守得住人心,还能善终。要是明朝多几个徐达,后期也不会有那么多武将叛乱。” 支持常遇春的网友反驳:“您说的那是‘帅才’,但战场需要的是‘疯将’!常遇春要是不死,北元哪能苟延残喘那么多年?蓝玉后来能立那么大功,还不是踩着遇春的路走的?” 结语:没有“第一”,只有“缺一不可” 其实徐达和常遇春根本不是“谁更强”的问题——他们是明朝开国的“阴阳两面”。 徐达像冬天里的暖炉,用谋略和仁政把新生的明朝焐热;常遇春像夏天的暴雨,用勇猛和血性把旧世界的枷锁砸碎。 老朱选徐达当“第一”,是因为他要“守江山”;我们怀念常遇春,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热血”的模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徐达和常遇春谁是明初第一武将? 答案或许藏在《明史》的最后一行:“明兴,猛将最著者,莫如达、遇春。”——他们都是老朱手里最锋利的剑,只是锋利的方式不同罢了。 您觉得呢?要是穿越回明朝,您更想跟着徐达学“稳”,还是跟着常遇春学“猛”?
洪武二十九年除夕,小吏正在衙门值守,忽然看见一个孤寡老头,小吏可怜他,请他喝了一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