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13兵团司令员 邓华,1950年10月,他率首批志愿军入朝,兼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直接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1952年彭德怀回国后代理志愿军司令员,1953年正式接任司令员兼政委。 第9兵团司令员 宋时轮。1950年11月紧急入朝,指挥东线作战;率部参加长津湖战役,在零下40℃极端环境下重创美军陆战1师。 特殊背景:原属第三野战军,从华东调往朝鲜仅用10天,是唯一未休整即投入战斗的兵团。 后续入朝作战兵团(1951年)第3兵团:司令员 陈赓。1951年3月率部入朝,参与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后接替彭德怀代理志愿军司令员(1952年),推动坑道防御体系建设。 代表性战役:指挥第15军在朝鲜战场打出“千岁军”威名。 第19兵团:司令员 杨得志。1951年2月入朝,指挥铁原阻击战、秋季反击战;1954年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主持停战后的防务重建。 战术创新:首创“马蹄形工事”防御体系,有效抵御美军机械化进攻。 第20兵团:司令员 杨成武。1951年夏入朝,指挥金城战役等作战;1952年因病回国,由郑维山代理司令员。 关键贡献:构筑“地下长城”坑道网络,成为阵地防御典范。 后期参战及特殊任务兵团:第23兵团(工兵兵团):司令员 董其武。1951年9月入朝,承担机场修建及后勤保障任务。 炮兵司令部司令员 万毅。统一指挥志愿军炮兵部队,参与金城反击战火力压制。 铁道兵司令部:司令员 贺晋年。保障“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美军轰炸下维持物资输送。 司令员 指挥特点 代表战役 历史评价 :邓华 战略预判精准,善用地形 上甘岭防御体系 “彭总第一助手,全局掌控力强” 。 宋时轮 顽强坚韧,擅打硬仗 长津湖战役 “冰雕连精神象征” 。 陈赓 技术创新,注重工程防御 坑道体系建设 “现代化阵地战奠基人” 。 杨得志 灵活机动,善用火力 铁原阻击战 “防御大师,以弱制强典范” 。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4点赞】